課程概述
建築是一門用結構與空間來表達思想的科學性藝術,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可以對環境、社會提出問題,並以建構空間的方式解決問題,建築的虛與實皆回應他的功能並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與感受。
課程中將以建築案例的欣賞以及實際的身體移動與觀察,嘗試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將所觀察到的問題、事物透過系統性的整理,釐清出可行的解決方法,最後以建築和空間的方式回應問題與需求。
建築除了功能性之外,還扮演著建立人們地方感受與認同的要角,期待學生透過建築案例的欣賞發現建築空間與環境和人的關係,並以實際的身體移動與觀察,建立對於地方的感受。
美感預期成果
- 個人作品:
(1)抽象詞彙之色彩表現。
(2)色彩規劃的平面幾何構成圖。
(3)立體構成模型。 - 團體作品:
(1)建築模型。
(2)室內設計透視圖。
(3)建築剖面圖。
公共藝術模型製作。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圍繞在立體空間的學習,因此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讓同學進行實作,在前期也需要讓學生累積基本能力,例如三視圖的教學與測驗,確認學生真的了解三視圖後再進行後續的色彩配置與的體構成。從讓同學拍校園的空間照片轉化為截然不同的立體模型時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進行解釋與引導,部分同學會以為要將「校園空間照」裡面的「建築」作出來,實際上照片是作為平面幾何構成的參照,後續再將平面幾何構成的結果視為立體構成的上視圖來完成立體模型。這個部分需要非常確認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並需要時時觀察學生實作的狀態,避免學生偏離學習目標。課程進到在案例分享階段時,期待可以帶給學生多元的刺激,在課程中盡可能放入不同領域、不同機能的建築案例,但因課程時間有限,許多案例沒辦法進行太深入的討論。
本課程實施於高二上學期,因為剛分班,學生對於彼此較不熟悉,在分組活動上,教師須花較多心力引導與協調,但學生彼此的不熟悉在合作上也有比較好的表現,彼此都希望自己不是小組的負擔也希望不會讓組員對自己失望。
如需我進一步簡化這段文字或提煉重點,也歡迎告訴我。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