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同樣一種素材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觸覺與視覺質感。
引導學生思考與操作,面對同樣的材料,如何透過不同的處理方式,創造出不同的質感;而當物品回歸到材料本質的時候,記憶中的質感與價值,與實際回收時所產生的落差。
透過「質感拓印 / 紀錄自然物的質感感受」、「質變 / 動手形塑質感」、「植入 / 水母生態場域創作」、「粼光殖地 / 水母棲息地」;讓學生去觀察認識水母,並思考如何善用材料創造出具美感的水母生態場域造型。
學生面對練習時,藉由自己動手去做、動腦去想,從做中學習,在比對與審視問題反覆思考中,產生美感意識。從小處擴大,去感受生活美感,更能利用材料,再生物品價值,並在消費時多些思考。
在課程中看見材料與生物的多樣性,物品生產使用過盛帶來的環境問題,並在創作中體驗,所有的美來自人與環境的美好關係;在發展當代富足生活的同時,是否也珍惜生態環境並留有資源給未來。
美感預期成果
- 覺察生活中質感的多樣性並能分析其特性與加以分類。
- 能善用材質特性,選擇合宜的材質相互搭配使用。
- 能運用不同工具,改變創造出不同以往的質地,勇於嘗試。
- 察覺質感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 能運用不同材料與技法,構成組合設計出具美感的創意生態場域。
- 創造出符合需求並具美感的作品,感受環境之美。
- 整合質感作品結合燈光的呈現運用。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生在操作輕質土質感方塊過程中創意多,速度也快,產生許多令人驚艷並具美感的作品;但有少部分會未依要求發想抽象的造型,而創作出具象物件,如雪人、房屋、文字……。
- 在學生過往的學習中,對於抽象的質感物件或許較少有經驗去觀察與創作。
- 可準備多樣化工具讓學生使用,以利創造出不同結果。
- 在第六七堂「植入」的部分,一開始用珍珠板為底,但容易損壞且透光效果不佳,後調整成塑膠瓦楞板。
- 因LED燈條並非一人一條,在作品展示完成後,較為可惜,未來可利用塑膠盒或壓克力盒作為作品框,固定作品與光源,讓學生帶回作品後當燈具使用。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