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中的色彩進行討論,能具備描述色彩意象的能力,也能思考以色彩表達抽象的概念。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顏雅淳
觀察教室空間及學生身邊現有的東西,利用視覺跟觸覺來初步認識「質感」的概念,再使用輕黏土拓印物件的表面肌理,藉此能更清楚的看見表面材質的變化與異同。
讓學生欣賞正利木器的影片,並了解卡榫的概念,利用不同的遊具讓學生做結構的嘗試。
透過剪紙藝術認識各國不同風格的剪紙文化。了解剪紙的紙型結構變化,並設計屬於自己的特色窗花剪紙。
讓學生在校園內找尋質感的素材,讓他們簡單的做一個構成畫面,接著利用石膏粉跟矽藻土兩種不同質感的粉作出擴香石,最後再引導學生利用不凋花、永生花、紙膠帶去經營擴香石上的畫面構成。
希望學生能找出自己喜愛的顏色,或能代表學校的顏色,或是有回憶連結的顏色,讓學生把色彩跟美的十大原則中的律動做一個串聯,讓色彩跳動起來。
從美的十大原則帶入構成構面,讓七年級學生討論他們日常最愛的-零食,藉由觀察各式各樣不同形狀的零食去做一個畫面的構成。九年級則結合不凋花,創作屬於自己的畢業祝福花圈。
尋找校園的顏色,生活中處處充滿色彩,校園裡充滿著從國小到國中的回憶色彩,希望學生能找出自己喜愛的顏色,或能代表學校的顏色,或是有回憶連結的顏色,最後把創作改為繪出屬於學校的色彩。
本計畫以「構成」構面為主題,讓學生練習用主導色調及輔助色調搭配新圖樣探索,並嘗試應用秩序構成與色彩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