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城市微光
在單元課程當中,讓學生藉由探索城市與生活週遭既有的材料,看見生活當中的各種材質差異,進而發現生活中各式的人造物與自然物的材質特性與質感,並且能進行自我的思考與判斷,建立自我的材質的分析標準,進行分解、分類並重組再製,透過解構再重組的過程,刺激學生的美學邏輯思考與個人美感準則,並建立自我的城市微光寓言。
質感實驗室
課程以「質感」為學習要點,我們藉由觀察建物的材質,引導學生體驗建物組成的材料在視覺與觸覺上給人的感受,並且可以透過物體表面的質地,了解物質的組成成分,進而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能夠區辨紋理質地的特徵,感受物質在光線下呈現的色澤、粗細、密度等特性,以產生美感經驗。
質不。值得
美感的入門是讓生活有感,從搜集不同質感的經驗來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逐步累積對出生活的美感的使用經驗,並運用質感鋪陳感受的層次性。在人為技術介入材料或基本的材質選擇更替練習,了解當材質樣貌改變後,質感的多元特性將觸及美感的理解層次。
校園質感改造計畫
質感的觀察力與敏銳度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本單元期能透過活動設計,讓已具有基本生活感知經驗的高中學生,能進一步以感受「質材的美」與「質感搭配」所帶來的細微改變與差異,從自身用品、至日常用具質材的選搭,推至生活空間與社會空間的公共事務都能有感而美。
紙想告訴你
藉由分析不同的紙張功能認識不同的紙類纖維材質,對應呈現的外觀效果,以累積及串聯質感的記憶密碼。並將蒐集的紙張利用浸泡、果汁機攪打,將纖維解構後再利用抄紙網組構成平面紙張進而形塑立體的造形,瞭解紙張是纖維集結所累積而成,探討不同材質、質感給人的感受,並藉由主題讓學生試著詮釋盛裝的是實際的物品亦或看不見的情緒及夢想?搭配內外質感差異的延伸思考抽象的關係。
質想告訴你
由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紙」來探索材質之美,從材質實驗中看見偶然形態的美感存在,並思考嘗試以材質表面處理作為設計思考方向,取代現有物件原本的質感的可能性。
逸仙樓與材料質感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先認識逸仙樓建築特色,再使用鋁片採集記錄建築材料,在鋁片上壓印、創造出兩種材料質感,例如洗石子、抿石子、山筋釉面磚等,接著回到教室,學習刮花、拋光等方法,每一組使用鋁片創造出三種不同的材料質感,並和全班分享,整個學習過程,試著帶領學生發現同一種材料的變異性。
建築質感杯墊
由生活素材質感體驗活動中,擴展描述質感形容詞的廣度,並經由建築材質的發現與實驗建構,理解質感的構成要素:材料肌理與構成,並由校園中不同場域的建質材質踏查行為中,建構質感對空間的影響力,認識建築師隈研吾在建築質感的詮釋,最後以珪藻土與石、木、塑膠不同粒子的混搭質感杯墊作品中,嘗試拓展原始材料的不同質感質地創造,並能描述其形容詞感受的差異。
質感的小宇宙
在本單元中是以美感中的「質感」為構面,從生活中很常使用的各式材質為探索範圍,其中以「摸得到」、「看得到」為單元小實驗。不同的材質摸起來有什麼樣觸感、看起來又是如何?其次,經過壓、拉、撐、切、揉、加熱、濕乾等手法,來實驗看看材質會有甚麼樣的變化?
質感搜查線
一般學生因個人過去的媒體經驗(例如視覺對比強烈的手遊、制式化人物風格的動漫、色彩鮮艷的雜誌廣告等),使得高中生對於自然美感(肌理、色彩、結構等)容易忽略,視覺敏銳度漸趨薄弱。本課程期待藉由重新尋找並蒐集生活中的質感變化,配合遊戲式的活動來提醒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質感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