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老屋建築外的「磚瓦結構」,感受當時一府二鹿三艋舺之鹿港繁華,針對建築物上特殊外形結構進行拆解,理解中華五行文化及歷史中所佔有的重要性,進行約邊長8cm立方體磚瓦排列組合之結構設計。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種子撿拾,觸摸種子,體會植物的觸感,觀察花、葉、籽等等的外觀,生長結構,而後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
本課程希望學生能理解基本設計的原理,透由生活觀察美感概念的學習,進而實際操作應用。
讓學生透過材料的實驗性探索,進行視覺平衡的觀察與探索,並引導學生對組織物件的應變與創造能力。最後以平衡物件在動態平衡之上進行視覺與重力感表現。
引領本校學生一起學習「食物與食器的配置」(質感/構成)的搭配。
本期課程從”建物及所在環境之對應”切入,透過案例分析,建構學生”物件本體與其所在環境”存在對應關係,並以建立”良好”的對應關係做為各項招牌及告示牌的設計標準。
走向融合與永續世界、以#美感關鍵字、#美感造句等練習方式,學習美感設計方法與思考,建構公共議題討論。
讓學生有對「質感」一詞能有畫面圖文的聯結。 以水泥盆器呈現,讓學生自由聯想該盆器如何展示或運用於生活之中。
思考設計標的、建築本體立面或橫面、環境之間的材質與構成形式,以合宜性的方向提出改造社區招牌的創意與構思。
將學生親手製作的「手抄紙」傳達對家人的愛意,也藉由這課程,不只帶領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也應該將自己的美感帶入生活,創作出個人風格「美的物品」。
本課程試圖改變以往人工色素使用的習慣,並學習色粉的制成與調和色彩的應用。並將有意義的質感植被在餅乾上,創作出與眾不同的糖霜餅乾創作。
透過點式扣合、線性膠合、平面卡接三階段的實作,對物件的聯結方式與應用點、線、面構成立體包覆有所認知。運用釘扣進行整合式構造包裝設計,使心意化為傳達感謝、友善環境的實際行動。
透過顯微鏡頭觀察放大自然物件的質感,欣賞質感的紋理的美,並加以模擬製造後,使用其作為創作的元素,進行燈罩的創作。
蒐集各種質感的廢棄物,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質感星球,創作媒材盡量以生活中廢棄不用,回收再利用為出發點創作。
將基礎美感課程與設計方法做連結並以新媒體 VR/AR 做技術初探,整合美感社群學習資源,使「美感與生活」、「美感與設計」、「美感與新媒體技術運用」三者依序相互銜接,轉化合宜教材運用。
以校園植物為觀察對象,進行植物課程設計。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觀察,辨析。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
培養學生觸感敏感度,不僅用名稱分辨物品。第一堂課學生分類觸摸或觀察質感。第二堂課學生分類材質,說明特性並組合。第三、四堂課製作花器(考慮內部質感紋路)。第五堂課多肉植物盆栽搭配花盆。第六堂課發表及分享。
「樂活大稻埕」為本校校本課程,與各領域跨領域合作,以大稻埕為主題進行色彩分析,引發學生學習動機。透過美感體驗、在地文化探索,發現家鄉特色之美。利用Xue Xue Colors分析色彩,指導學生察覺色彩與生活關係,進行小組方塊積木的色彩計畫,分享報告並互評。篩選地方代表色彩和大稻埕意象圖形,結合無圍牆博物館市集活動,設計具地方特色的文創商品。文創和在地創生表達對文化的認同和感受,找到在地亮點,發揮創意,是重要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