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質感踏查開始發現質感,從質感象限定義質感感受。從統一色彩之後的物體感受到質感轉換的過程,再從單一質感加入2種以上質感組合後的視覺質感體驗。選擇兩種不同的質感使用石膏翻模出樣貌,感受同樣石膏材質創作不同視覺與觸覺感受的作品。並將所有的作品拼湊完成一質感牆。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生活用具常隨著器物的用途、屬性、價值等而選用了不同的各式材質,各種質料產生不同的觸感與質感,形成了獨特的氣韻與品味的美感。
應用不同物件性質、質感與便利性等組合搭配開始(如各式麻荖+各種容器的擺盤)、(各式主題蛋糕作法+不同食材裝飾)、(各式布料+不同內容主題書籍,製作合宜的書衣),去發現常被忽略或意想不到的質感呈現,了解如何搭配較為合宜,營造「這樣比較美!」、「make it nice!」美的生活態度。
從生活中發現我們所需的「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器具或物件組成,或是同一物品包含了不同材質的面向。讓生活有感,便以搜集不同質感應用質感,建立出生活的美感經驗。
運用拓圖及超輕土拓模收集質感紋路作為小書封面,再選擇適合的紙張與自行製作的手抄紙為內頁,成為一本質感紀錄簿。
經由分析質感的不同屬性,結合感覺形容詞,讓學生用質感來表達自己個性的特質。
帶領學生探索質感及觸摸體驗,透過操作並能傳達質感構面與節令連結的感受意象。
由環境議題著手,融入美感教學,讓質感、色彩、比例等構面,於減塑園遊會中呈現環保文青市集的風貌。
藉由選擇搭配不同質感織物實作,練習思考日常生活的穿衣美學。
從質感【探索】、食器【對話】到生活【連結】,透過觀察觸摸各種不同質感的器皿,繼而引導學生運用多媒材混和,進行材質創作,並讓質感發揮效用。
感教學活動試著能讓學生自己透過觸覺學會認識分辨:粗糙、細緻、軟硬、溫度、尖銳、光滑等不同材料,讓學生能由體驗個人可藉由自身去探索並建立屬於他個人的質感體悟。
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環境,讓學生感受探索各種質地的觸感,進一步運用於物件中的改造。
設計『質感摸摸樂』單元,讓學生發現質感,學習展現不同材料所呈現質感之美。
從探索校園環境,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質感,並思考其功能性與美感間的相互關聯。
讓學生在米食外認識質感,並能結合質感經驗與技法,設計出質感各異的飯糰。
思考分析圖書腰封與圖書內容、封面之間關係,如何完美的呈現出合宜的色彩配對。
讓學生認識質感以及記憶質感,製作質感封面,形塑學生對於質感的意義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