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透視在空間中的運用,透過2D 的紙張來表現出躍出紙面的立體感,打造迷惑視覺的立體感,並創作出迷你的地景藝術。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蔡善閔
本課程讓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椅子並加以計算與分析。再用觀察的結果與目前台灣面臨的高齡社會所發現的問題加以比對,也藉由模擬高齡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並試著設計出能解決未來高齡社會所需要面對問題的椅子
光源(燈泡)與基座的質感與色彩,以裸設計的概念帶領學生去接觸建築的基本元素-水泥,發現裸元素的美感。
平面構成合於美感的尺度設計原則。
能對自己的色彩創作進行闡述與反思討論。
透過城市走讀的美感經驗,思考沿途都市景觀與美感帶來的視覺感受。
引導學生找出因身體比例造成的生活改變,了解比例設計的合目的性及美感合宜的重要。
透過觀察思考紙卡如何站立,運用構成組合,創造能承載、並產生秩序美感的結構。
觀察自然界生物,從比例結構與構造切入,了解其組成要素,開發出有美感之人體護具。
以安妮新聞第一刊的太空探索為主幹,分別從最容易感動人心的太空主題音樂前導課程跨域切入,分析歌詞中提到的太空幻想,了解作詞作曲者的原始想像。
引導學生找出因身體比例造成的生活改變,藉由美感比例尺工具去了解比例構成的美感性質與色彩關係,讓學生試著將色彩比例進行重新組合配置,使學生了解服裝比例對於美感及合宜性的影響。
讓學生發現結構中力的作用與美感的關係,以分組的互助學習模式,從視覺上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先了解「結構在生活上的應用」,並讓學生操作一種與力有關的美感工具。
從神獸故事裡分享奇妙生物的想像,獲得對生命的啟發。並用繪圖軟體創造神獸。
讓每個同學試著設計一個自己的店,以自己的名字為招牌,運用卡典西德、亞克力版以及導電油墨筆、以及 LED 燈焊接,讓學生們設計一間夢想街邊店。
配合上學期學習到的LED打光,期待能夠創造出一個穩定且具有美感的垂直神聖結構物。
把膚色轉化成杯子上的色彩,配搭上杯套的顏色,成為一組合乎美好感受的配色,形成整體的美感。
學生將透過體驗環境中的色彩蒐集,發現調和色調與衝突色調的存在,讓學生能夠描述色彩意象。
此課程在讓學生了解「美感」與我們共存,再經由觀察與探索了解結構在生活中的運用。
藉由安妮新聞的文章讓學生了解建築師如何於美感與實用之間找到平衡點,發展出當地特色建築。接著透過 google earth 觀察世界上的建築,並繪製於八開水彩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