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色彩之美與人工色彩之美;經親手調色創造色票;並實踐完成帆布鞋設計作品。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用觀察 、發現 、探索、應用四個設計思考策略;透過應用環境色彩分析器 APP,學習招牌色彩如何應用與環境的相互搭配 ,又能兼具店家個人風格及識別度。
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花卉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觀察。
透過配色原理的解說與色彩隧道實驗,讓學生嘗試光中的色彩配置與疊加練習,一層一層調整與修改,完成並用色彩說出自己的記憶隧道。
從學生自我本身的膚色來開始認識色彩,藉由色票顏色的比對讓學生發現自己與他人膚色的差異。
帶領學生在校園裡觀察自然植物的色彩,分析與紀錄色彩細緻的變化。將植物描繪轉化為印花圖樣設計,及製作成橡皮章。帶領學生認識構成原理及印花佈局方式製作印花卡片。
從所收集的質感資料庫中,尋找與個人特質相輔的質感,將個人造型與質感作連結,以攝影方式記錄質感的物質特性與抽象轉意。
藉由質感的探索,發現環境裡的質感元素,運用色彩色調的搭配與質感元素的應用,設計富有眷村特色的水泥花器,在植栽選擇上也依色彩與質感的美感原則挑選種植。
運用大自然「觀察力」的養成態度為主軸,「色彩發現、探索、實作」為脈絡,並透過微觀世界中,結合攝影與科學的實驗精神,啟動微觀點與新視野,並從中領略色彩美感經驗。
以時下年輕人最愛的義大利麵pasta和果汁飲料店作為色彩研究方向,讓學生觀察這再種店會用到的各種蔬菜水果的外形、色彩,並將其切開,觀察其剖面肌理與色彩變化,進行色彩調色。
學校位於台中港區,過去港區亦是各種編織線材的製造供應地,以「色彩與質感」為教學核心主軸,運用海洋色彩與織物質感的整合編織出大海的美麗與哀愁。
由外在視覺形式美感的初階能力養成,基本設計課程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
引導學生找出因身體比例造成的生活改變,藉由美感比例尺工具去了解比例構成的美感性質與色彩關係,讓學生試著將色彩比例進行重新組合配置,使學生了解服裝比例對於美感及合宜性的影響。
藉由認識色彩、挑選顏色、色彩聯想和配色的練習,累積對色彩的敏銳度,了解色彩間的關係。
認識馬賽克拼貼藝術融入公共藝術 : 邀請馬賽克藝術家葉玲君老師,簡介馬賽克拼貼 與創作技巧,並介紹生活中經常出現馬賽克拼貼概念的各種案例和景觀佈置。
引導學生思考植物與人造物的對應關係,並運用收集的元素,結合三角磚的構成原理,以此創作個人的圖案設計。延續觀察、分析與實作的學習,讓學生得以對六大構面中的構成有更深入的理解。
透過收集與色彩觀察分析,讓學生去拆解都市的色彩配置,嘗試發現色彩的色相、濃淡及色彩間的組合所呈現的色彩美。
自我分析生命經驗探討自己色彩屬性,並讓孩子嘗試創作一張具意義與目的性具結構的插畫,以正式的發表場合與舞台,傳達孩子自己的創作想法或理念。
以發揚傳承鹿港在地藝術文化為主,培養學生誇文化的思維,讓學生具有素養整合能力,以活化傳統人文及創新文化視角,探索鹿港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