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光線去觀察疊色後的顏色,學習色彩的搭配。再透過一層層畫幕交疊累積出色彩的層次感,搭建色彩隧道。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引導學生從環境中觀察合宜的配色,並應用於手工皂色彩及製作計畫之中。
觀察校園場域色彩,並根據場所精神配色、造型,以黏土製作符號元素裝置於盒中。
從飲品包裝分析色彩意象,觀察並設計出與飲品色彩或味道相配的美感包裝。
利用色票對環境色進行分析,應用和諧色與衝突色,轉化為廢瓶罐改造的美感經驗。
認識色彩與色票,並分析校園中的色彩分布,進行調色與搭配練習。
運用APP進行環境色分析,將配置原理應用於學習單,經由原始對照感受美感差異。
以活動方式導入色彩觀察,讓學生分析並發現色彩美,培養色彩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結合對校園的情感,採集分析校園環境色票,製作能喚起校園記憶情感的筆記本。
利用光源進行動態創作,探索光影塗鴉結構與風格,進行構成的思考與實驗。
由食材本身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學生藉由擺盤的操作練習美感構成。
「校園制服」為題,進行色彩的配色研究。導入校園制服的色彩觀察,輔以設計師作品進行討論,最後在限縮外型的條件下讓學生專注於配色練習。
結合校園色彩及「隱形操盤手」人形模板,進行色彩搭配練習,完成個人簡介封面。
運用電腦編排軟體替自己的生活日誌手冊(聯絡簿)重新設計一個具自我色彩意義的全新封面,來提升國一新生對家庭與學校生活的連結性。
以青少年階段注重的外在服裝作為主題切入,透過制服議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以「服裝的比例調整」「膚色與衣著色彩的配置」發展課程主軸。
透過觀察色彩重量,進而提升學生對色彩x平衡意象的美感,透過最出的黑白兩色重量引導,在到色彩切割產生兩種不同動態與靜態旋轉盤色彩比例觀察。最後能透過體小組合作,試著做出具色彩x輕重感之班旗及班服整體挑戰
藉由遊戲、觀察、討論與點心實作等多元學習方法,幫學生建立色彩學的基礎之後,結合本校的食育課程讓孩子體會色彩構成所呈現的風格,察覺均衡的色彩搭配產生的美感,提高對於色彩意象美醜的辨別能力。
「走讀中港溪」為本校的校本課程,與社會科和自然科領域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以中港溪地景為主題,以學生對在地環境的認同引發學習動機。實作學習以「構成」為主要美感構面、「色彩」「比例」為輔,讓學生進行具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以餐墊、鉛筆袋、環保袋三種,每人選擇一種為設計主題。
本單元聚焦於色彩構面的美感素養教育,首先引領學生認識「色彩意象」的概念,並藉由觀察校園空間配色,發現、認識色彩在生活中的運用情形,開啟客觀體察色彩美感之門。
北港國中地處台灣民間信仰重鎮北港鎮,深厚的歷史文化脈絡給予民間藝術極佳的靈感與舞台;本課程以花燈製作為主軸,帶領學生用美感的角度一探傳統技藝的光輝,並探索將傳統技藝轉化成當代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