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立體卡片與立體書的結構與構造表現手法,嘗試以平面至立體的紙材創作呈現金門地景風貌。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結構
在這課程中簡易卡榫椅凳木框架製作與椅面紙藤纏繞編織,讓學生了解課桌椅的維護不易,能夠自行簡易維修,了解珍惜愛物的道理,並從中知道結構的力量關係。
,本課程將帶領孩子整理過去自己的經歷,或展望未來的夢想。透過 比例、結構與質感的探索,將這些念想轉化成一座給自己的獎盃,在最後的展覽與頒獎典禮 肯定與鼓舞自己。
連結埔里歷史悠久的造紙文化,運用設計思考挑戰將紙漿製作成立體花瓶,並探索與嘗試不同質感所呈現的花瓶效果。
本課程以 「結構」為主軸,讓學生理解不同材質、材料所產生支撐力的結構是什麼,並引導學生用眼睛 去看、心去想、去觀察穩定結構的特性和功能,思考形成結構與美的要素有哪些,進而培養其自身的美感經驗。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環境取材 ,以日常中常會接觸到的容器使用為主,從日常個人使用的器物選擇出發,觀察器物組成,探索生活環境裡好用與不好用的容器、器與物之間,來思考器物之所用。
本學期安排了質感好物、衛生紙籃兩個課程,偏鄉小校學生喜歡有實際的課程內容,純美術的素描、水彩,讓學生養成視覺的基礎,讓學生可以在未來的其他課程設計上多元的應用。
讓一塊方巾不只是單純的一塊布料,也兼具美感與功能性,著重設計、搭配與變化。
認識蜂巢紙(板)的結構、種類和特性,生活中應用的範圍,進行造形發想。
認識紙繩編織的紋樣結構與生活應用,進行色彩配置與發想,創作紙繩編織餐墊。
從觀察國內外經典建築物中,探討結構與構造在建築物中,有關造型支撐與拆解組合的關係,建立學生對建築空間中的支撐察覺與力學發現;以及造型與組合之間的構造連接,透過手作的建築造型模組,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美感構面的跨域學科知識與應用。
讓學生嘗試透過手作與材質採集反思,認識日常物件運用編織的質感與結構之美。
「折」、「切」是在紙張造型時,常用的加工方法。本課程希望藉由藉由「折」與「切」探索紙張造型的多元表現,並以耐壓、美觀的「紙房子」最為終極表現。
「折」、「切」用紙材造型中的重要技法。本課程希望藉由藉由「折」與「切」探索紙張造型的多元表現,並結合紙張的「切」與「折」產生一個有光影效果的燈罩。
以「結構」構面為課程核心,以瓦楞紙為媒材,製作出具支撐與展示植物功能的器具,讓學生在思考結構穩固過程中兼顧美感的能力。
藉由校園沙龍的展覽形式,讓學生透過自身的發現及作品的呈現,去關注校園環境給予重視。
透過紙(箱),這個便利的材料,讓學生玩組裝,展現其不同特性,讓學生體驗構造!
透過課程活動引導,重新看待生活周遭環境、自然界中的色彩、形態、質感等基本設計要素,用手、用心及五官感覺感受日常生活裡設計的美好。
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學生經常在步道下談天、休憩。單元活動設計將引導學生採集步道下的元素,包含聲音、陽光、風、落葉,讓學生在設計思考中能保有自然元素的思維,以網織結繩和竹架支撐作為創作材料,設計綠林步道下的秘密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