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結構

天幕的仿生結構
結構改變生活,從傢俱到建築物,符合人體尺寸,適合居住。課程以「天幕」為主題,運用質感和構成,展現結構設計。任務1:分組討論撐起80*80平方公分面積的「它」;任務2:分析小物件結構,用厚紙展現;任務3:觀察動、植物形貌,做結構分析;任務4:設計天幕草圖;任務5:使用「木、鐵、鋁、竹……」纏綁製作結構體;任務6:加入傳統糊紙美學,改用紙類、棉布或網狀繃帶覆蓋結構體。
塑型之間-華德福泥塑課程與美感之應用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
塑型之間-華德福泥塑課程與美感之應用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
⽵中⼈⾯紙盒
本課程以「高中生校園生活」為起點,探討學習環境中的問題,專注解決「從容取用衛生紙」的困境。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精巧美好」的面紙盒,提供愉悅使用體驗。循序漸進,學習從「觀察任務」>「構造部位思考」>「美感組合」三階段進行。
紙的結構力
課程運用摺切捲黏技法,改變平面紙張的空間與質感。學生通過實作,理解結構的功能性。紙結構展現力量與承載能力,小組討論探討結構與造型關係,調整造型配置,兼顧功能與美感,提升作品價值。
構‧不構美
利用美感電子書的結構資料,介紹自然和人造結構之美。以宜蘭的案例討論斜張橋和鋼鐵森林結構。利用餅乾堆疊探討結構中的「疊高」要素。進行不同材料的A4紙結構測試,設計能承重飲料罐的紙橋。欣賞現代橋樑設計,試搭達文西橋並討論設計草稿。進行紙卡橋製作,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並結合建築單元完成地景設計。
梵谷的椅子
在這課程中簡易卡榫椅凳木框架製作與椅面紙藤纏繞編織,讓學生了解課桌椅的維護不易,能夠自行簡易維修,了解珍惜愛物的道理,並從中知道結構的力量關係。
雕塑我的金夢獎
,本課程將帶領孩子整理過去自己的經歷,或展望未來的夢想。透過 比例、結構與質感的探索,將這些念想轉化成一座給自己的獎盃,在最後的展覽與頒獎典禮 肯定與鼓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