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帶著學生踏查校園發現結構的活動,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究兼具美感的構造方式將組件結合的可能性。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結構
走向融合與永續世界、以#美感關鍵字、#美感造句等練習方式,學習美感設計方法與思考,建構公共議題討論。
校園就是一種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的構成,學生將紙張、保麗龍球運用摺合、鏤空、延展、組合等方式構成校園藝術作品,並能與本校環境結合,創造出美的視覺空間,觸發學生多元美感體驗與累積美感經驗。
希望學生藉由觀察荷葉,找出自然物中的單位結構,進而使用人工物仿造其結構,做成燈罩之骨架,由此發覺結構的美感。
用名字來說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從拆解名字筆畫來重新安置自己→繡/Show出自己新的樣貌
結合「指結構的承重」與「紙構造的接合」試驗,轉化由人因與美感出發的概念椅凳設計。
課程中運用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紙張媒材,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讓每個同學試著設計一個自己的店,以自己的名字為招牌,運用卡典西德、亞克力版以及導電油墨筆、以及 LED 燈焊接,讓學生們設計一間夢想街邊店。
學生運用50塊小紅磚,分別堆疊練習結構中的延伸、跨距、支撐及頂罩應用。
走向融合與永續世界、以#美感關鍵字、#美感造句等練習方式,學習美感設計方法與思考,建構公共議題討論。
學生利用美感工具書KIT的結構紙型,了解結構概念後,使用鋁線編織支撐盆栽。
配合上學期學習到的LED打光,期待能夠創造出一個穩定且具有美感的垂直神聖結構物。
”一秒帳”為拆解組構的對象,再進一歩探索日常生活中開合收放的設計,發現包裝平面到立體之間的形成關係,觀察自然中收-放的組合案例,引導同學試驗並理解構造與機能的關係。
.學生利用「反覆」的原理,將用紙張自製結構的基本單位形,調整結構及構造,產生具美感的橋墩造型。
嘗試紙張力的傳導及紙張的韌性;從瓦楞紙版的設計實驗去開啟學生對結構設計的美感力。
以線上走讀太平區為觀察目標範圍,引導學生將3張手繪草圖圖像化。再結合紙盒包装設計結合燈箱,引導學生了解平立面結構之間的關係,與結構中的美感。
帶入綠色包裝與環保概念,以垃圾減量為訴求,從生活中的外帶包裝設計進行研究課題,發想如何讓整套餐點,可以一「紙」搞定提著走,優雅地享受外帶。
協助學生進一步探索設計概念與實作操作,培養藝術熱情。同時提供大學進路參考,作品協助建立作品集,實現設計夢想。
努力滿足他人期待,假定角色分配給我們,如榮格所說的「人格面具」。任教這些年,見識學生面對現實與理想的矛盾,選擇符合期望的科系,卻選擇非相關工作。希望透過藝術課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多元思考未來,減少此類事件發生。學生製作面具,遮蔽臉部思考外在與內在關係,創作中觀察臉部造型、融合視覺符號。學習色彩關係、穩固結構、豐富設計概念;製作主體、彩繪面具;戴上拍攝、分享理念;最後校園展覽供欣賞。
藉由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學生對設計的基本概念,提升學習動能。從觀察文具開始,培養細節觀察敏銳度,進行實驗性高的立體作品實作。角色設計轉化成溫暖的故事,期末整理成歷程檔案,訓練觀察、思辨、思考和創造力。操作課程、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數位融入教學,應用於未來情境,呈現於歷程檔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