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構造』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讓學生認識每個設計除了美感以外,還存在哪些必要的功能性。透過結繩與編織探討如何製作出一個有承載力的吊床。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構造
教師介紹各類型再利用的藝術創作和設計物,引導同學將身邊的廢棄物,運用巧思,進行再利用。
引導學生思考包裝方式與內容物間的美感關係,從中體驗包裝「構造」的精巧,為糕點量身訂做合宜包裝盒的過程中,可探討立體造型的「比例」關係。
嘗試利用紙板組構「帶」與「袋」的關係,並比較糕點、玻璃瓶及手搖杯對於「帶」與「袋」的設計差異,引導學生思考設計與生活的關聯,並期待美感素養對於職人的養成有所助益。
透過紙材質的設計實作,學生理解到「結構」與「構造」關鍵要素之內涵與美感。
希望學生能藉由實際的操作將作品具象為兼具實用功能的提袋,可以嘗試以更多不同質感材料,來表達心中美的感受。
採用紙張設計零件,藉由雕、摺設計出造型,思考結合方式,檢視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構造物。
透過通用、無障礙、防呆、仿生與五感設計,使用設計思考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結構、構造的概念,透過具有厚度的紙板創造出紙椅模型。
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花卉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觀察。
運用紙張的切割與摺折,使平面形成可變動的立體與「零組件」的裝置,進而動腦組構立體書,產生動態閱讀的樂趣。
軟包裝的衛生紙容易離家出走,造成教室內雜亂,要求學生思考解決方法,引導出重複使用硬面紙盒及如何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
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辨析。種子撿拾觸摸,觀察種子的外觀,生長結構,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
由外在視覺形式美感的初階能力養成,基本設計課程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
構造討論的是物件與物件之間的接合方式,是構成個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細節所在,先讓學生從唾手可得的文具認識構造的重要性。
讓學生發現結構中力的作用與美感的關係,以分組的互助學習模式,從視覺上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先了解「結構在生活上的應用」,並讓學生操作一種與力有關的美感工具。
成品探討讓物件中可動的關鍵來自於「構造」方式,利用單層或多層的紙張疊合,在適當處裝置「小零件」,讓紙板產生各式不同的可能性,進而產生「翻翻轉轉-創意流轉新天地」立體轉動的樂趣。
學生思考物件呈現的樣貌,以及構造的功能及美感,藉由製作立體卡片來呈現。
學生將折製的三角小構件,從底作開始組合研展,拼湊不同型體或功能性物件。
本課程透過觀察的覺知能力,去發現生活文具與物件收納的構造元素。積累學生以 「構造的眼光」觀看對象物的經驗,進而融入生活應用對生活有美感受。
本課程設計自製手工布書將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製作,以較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物品為方向,去引導學生在美感實驗課程中認識與發現結構、色彩、質感、構造等美感目標。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實用性機能的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什麼是藝術美感生活化、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