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輕鬆的方式閱讀報紙後,以〈圖〉+〈文〉的方式寫下感興趣的標題、有感觸的內容和喜歡的圖畫,製作成小張〈議題明信片〉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繼 109《安妮新聞》的課程,讓學生關心地球環境問題,接續做了這次「動物狂想」系列的三個課程
教師介紹安妮日報的緣由,以及日報的組成、規劃,延伸到生活中的觀察體會,引導學生使用ORID討論法完成教師給予的任務培養其鑑賞及分析的能力。
藉由安妮新聞和回收大百科的線上遊戲,讓孩子理解回收的價值和成本,結合表演藝術讓孩子發想身體和塑膠的結合與創意,再運用塑膠回收材料結合節慶完成燈飾。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發現與體會「美」的閱讀經驗,開啟孩子視野,體會美感構成的要素。
本課程為以第7期安妮新聞為出發點,設計資優班自編創造力課程,結合領導才能、環境教育與公民行動,希望藉由環保及海洋生態議題之切入,帶領學生探討目前的臺灣環境或全球環保議題
課程設計以安妮新聞第 8 期為主要素材,引導學生能有更多元且全面的視角,學習尊重他人不同觀點與想法,並培養同理心,來以妥適的心態及行為面對交朋友這件人生大事
本課程使用安妮新聞第七期。各組從文本中擷取重點,並繪製簡易文本架構於 2K 書面紙,最後分享文本內容。
安妮時間第7期以格列佛遊記的電磁寶寶為封面,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包裝與垃圾,探討可回收、不可回收的物件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以版面編排練習為主,完成個人名片與履歷設計。透過好版面與壞版面分析比較,理解什麼是好的溝通傳遞訊息的版面設計。
選定以情緒探索為主題的該期報紙,運用報紙上滿版印刷的情緒牌卡為切入課程的視覺化引導,進行「CSI 思考歷程」的圖像化表達。
本課程「報刊編輯初探」,施作對象為七年級語文資優生,透過安妮新聞的引介,讓學生比較其與市售報紙的差異和特色,並掌握以單版、單一主題為編輯原則的報刊設計
本課程利用安妮新聞之文章,引導學生各別發想出來的「文創公司形象」,思考該文創公司應有的企業標準色。
本班長期閱讀國語日報,透過安妮新聞,讓孩子們認識更多的文字,藉此增加孩子們的文字庫,提升學生的寫作與表達層次。
安排在這學期新媒體藝術課程中的「排版應用」單元,請學生先閱讀第 8 期的安妮新聞,並特別說明排版與視覺感受的相關。
透過設計個人logo小方塊,與學生就方塊上的黑色白色區塊,討論彰顯出的文字型態與隱藏於背景的黑色空間淺藏的自己特質設計,再回去閱讀報紙內透過遊戲選擇更加了解自己與他人對應的關係。
透過安妮新聞瞭解細菌無所不在,動手用實作觀察、發現它到底在哪個角落!
透過美感報紙的不同類型文章,引導學生實驗圖說式的樹狀圖創作。
學生分組討論主題,繪製機會命運卡,製作屬於自己的桌遊《道明人生大富翁》。
以故事接龍的形式,結合萊恩∙帕格羅的三格漫畫,讓學生以好朋友為主題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