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問卷設計防災意識與知能並到地震博物館實地探究加深學生知識深度,並透過展場認識主視覺設計、平面資訊設計、排版應用、視覺化資訊等,最後讓學生製作行動展示箱以練習策展實作。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認識食物來源及足跡每日的飲食選擇,認識「公平貿易」、「產銷履歷」等意義,分組討論並繪製設計出符合當令、在地的午餐菜單。
線畫課程帶出孩子反思藝術領域中點與點形成線,再藉由繞出規律的圖形引導美的形式原理,導入色彩心理學,讓孩子用色彩軸這進行雙軸的創作路徑。
藉由不同多元文化節慶,引導學生製作食農教育、繪製風箏及聖誕節配件布置教室,獅頭春聯以及了解元宵節製作的燈籠彩繪等。
田野調查台中市旱溪上中下游水生昆蟲種類與數量,搭配解剖顯微鏡觀察蟲類,結合自然科學領域帶入孩子有更多不同的啟發。
認識古今中外各式各樣旅行的交通工具及演變,讓孩子想像未來可能的旅遊方式及地點,並用水墨畫呈現其想像場景。
跨領域結合藝術、科技、人文,透過個人創思、設計獨特的穿搭風格,帶領孩子學習色彩、比例、質感,運用Keynote 進行服飾拼貼、手繪人物服飾,運用線上平台Animated Drawing 製作穿搭動畫走秀。
結合社區活動、閱讀的引導、科技載具的輔助學習及實地踏查等的方式,加深孩子對家鄉的好奇心與藝術表現力,再使用平板進行資料蒐集、聲音地圖探索及場景速寫。
學習伊登色相環,認識相近色、對比色、冷暖色及基礎色彩心理學,使用「黑青APP」與安妮新聞網頁平台的著色頁面全班共同做出填色,引出孩子想像自己喜歡的房間樣式。
藉由非洲文化的習俗與節慶,認識傳統文化的節日活動,運用不同美的形式原理做不同的排列組合,運用剪貼創作面具的點、線、面圖紋設計。
探索迷宮的多元應用及其文化背景,引導學生討論迷宮花園對環境的反思,最後結合聖誕節相關素材,設計自己專屬的創意迷宮。
設計Google 表單讓學生了解通用設計,並運用Canva 、平板等工具拍攝校園內可能符合的通用設計元素,再進行拼貼、簡報分享觀點。
以性別刻板印象為題,從不同媒材帶領學生切入,從平板進行繪本創作、標籤性別特質討論,再到特質卡帶出自我反思。
透過畫作解析帶出藝術史與宗教之間的密切關連性,藉由實際參訪天主教教堂與道教的媽祖廟,讓學生更了解這兩種宗教後,將過程畫成明信片,以達到設計思考轉化。
搭配學習單、Canva與多媒體認識自己與朋友,探索個性、獨特性以及對自己的看法,MBTI測驗的輔助下,學生能更加認識自我。
藉由台灣妖怪故事讓孩子反思生命、環保、社會、教育等議題,再發揮想像設計當代台灣妖怪世界,從故事發想到水墨創作,引導學生有更多面向的設計思考。
認識色彩可以改變空間來引起學生動機,分組討論「色彩聯想學習單」、「建築之美」學習單以引導學生有更多的思考,利用輕黏土完成浮雕立體畫,並於最後完成「我的小屋」學習單,分享創作理念與交流。
設計以「植物」為主題的多元學習體驗課程,融入色彩、質感、比例與構成等美的形式原理教學,結合多媒材'創作,透過植物拓染技術,製作專屬帆布袋。
透過讀報活動,增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社會關懷,從中學習報紙的撰寫架構再到小組討論對報導的批判性思考。
藉由讓學生練習5W1H發問技巧來表達個人情意觀,識別藝術活動中的社會議題,增加批判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