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質感的小宇宙
在本單元中是以美感中的「質感」為構面,從生活中很常使用的各式材質為探索範圍,其中以「摸得到」、「看得到」為單元小實驗。不同的材質摸起來有什麼樣觸感、看起來又是如何?其次,經過壓、拉、撐、切、揉、加熱、濕乾等手法,來實驗看看材質會有甚麼樣的變化?
色彩排排讚
色彩是視覺型式美感的第一印象,也是帶給人視覺感受的最先之感知,我想帶學生體驗環境中的色彩蒐集,發現調和色調與衝突色調的存在,讓學生能夠描述色彩意象。並藉著在環境中的色彩隱身術學習活動,通過模擬再現的過程去理解色彩,以及校園落葉色彩美感分析實驗,完成合目的性的色彩處理。
忠孝我最美麗的鄉愁
九年級即將畢業之際,以黑白攝影視角觀察校園建築,作品影印後做幾何造型簡化,將建築簡化為幾何塊面,與天空的留白呈現構成畫面做成建築剪影。帶著學生認識秩序、比例、構成的美感要素,挑戰經驗認知的比例,改變慣有的視覺經驗,創造新的身體尺度。美的基礎是整齊,以幾何分割作為的構成要素。
植物排排讚
課程先探討植物與容器的關係,比較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差異,嘗試用容器襯托植物的美感。透過反覆比對,探討植物與花盆色彩的搭配。然而當植物種類與數量增多時,多變的造型與色彩紛呈,容易產生雜亂缺乏整體感。運用木盒將各種植栽分門別類,藉著由簡入繁的排列組合,有效歸納整合盆栽,利用構成的美感概念組織多變的植物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