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5 ➤ 從校園內外環境尋找常見的物件或空間元素,除了影像與構圖技術外,也促使學生觀察吸收環境訊息,表現個人詮釋。
熱門閱讀
2024/06/13 ➤來自新北市石碇高中、教授美術課程的蘇郁涵老師,與輔導老師、國文老師組成課程設計小組,透過議題式閱讀、情緒測量與藝術創作,在認識自己的情緒同時找到情緒的出口。
2024/06/13 ➤打破視覺先決的慣性感受方式,以「路上觀察學」角度,帶領學生們走訪高雄美術館,透過聽覺來感受環境、搜集環境音,最後透過寫詩創作方式,呈現自己內在的聲音。
2021/11/23 ➤ 讓圖像離開原本質料的意義限制,從材料的質感轉變為視覺的紋理,成為學生拼貼構圖與詮釋敘事的創作素材。
服裝本身會透露出個人喜好、人格特質,同時也會反應一個時代的價值觀,甚至成為當代政治、文化的象徵性意義。
主要以書籍設計為媒介的霧室,透過設計、紙材、印刷技術的新詮釋,引導讀者進入文學情境。
江口健太郎希望讓孩子生活在自然氛圍的環境裡,於是開始研究、設計玩具,用Mobile Bird將引入居家。
柒木設計希望能將傳統的美學元素提取出來,以新的媒材與更符合現代居家生活使用的設計為出發。
建築對都市景觀與城市紋理都有極重要的影響,建築的形式、建築材料都反映當時社會的價值觀以及對美的詮釋。
2021/10/13 ➤ 孩子們沈浸在顏色隨四季變幻的自然之中,在製作過程逐漸找出色彩對於自身的意義,展現了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望。
2021/10/13 ➤ 閉上眼,傾聽心中浮現的海浪聲,你是否還記得僅屬於你的,記憶中家鄉的顏色?
2021/10/13 ➤ 美感教育的過程,「是打破孩子們對於傳統認知的框架,培養孩子們能夠更大膽的實驗與嘗試更多可能」。
2021/10/13 ➤ 出一道小題目,讓學生們將在花花世界中,以現有的簡單材料,製作出最能顯現優雅花朵們的包裝術。
2021/10/13 ➤ 讓孩子瞭解部落過去的生活方式,承襲祖先善用生活中自然媒材的智慧,用傳統方式展現新的可能。
2021/10/13 ➤ 引導學生重新關注自身的生活細節是重要的關鍵,孩子們的無窮潛力正等待著老師放手,讓他們探索世界、展現自我。
2021/10/13 ➤ 結合食物與生活的「野餐課」概念誕生,學生最大的挑戰是得把「點、線、面」等構成概念與食彩搭配得宜。
2021/10/13 ➤ 當學生們放慢腳步,仔細觀察這些自己上學的必經之路時,才意外地發現,他們不曾仔細關注自己周遭的生活。
2021/10/13 ➤ 「美感應該要像空氣一樣。」帶領孩子思考,校園的環境有沒有可能更好呢?
2021/10/13 ➤ 這回美感課中的「比例」將讓孩子自己設計具功能且美化閱讀角的書櫃,孩子們徜徉在虛實之間探索比例、空間的奧妙。
2021/10/13 ➤ 銘修老師將登山過程的探索與體驗放進美感課中,請孩子透過登山旅程發想屬於自己的桌遊將設計。
「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而是希望讓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進而願意開啟探索的歷程。
色彩一直是美感課程中最受視覺藝術老師歡迎的主題之一,但也是最容易偏向理論化的課程,我們的身邊充滿色彩,而根據色彩被包圍的環境,色彩的樣貌也會全然不同,如此多變的「色彩」能如何搭配使用?正是這門課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