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紙張的五個故事》操作來探索材質間的合作與衝突,藉由手抄紙製作作為質感體驗,分析不同質感間的差異以達成合宜之美。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黃培茹
透過擺盤練習了解比例的美感與構成美感的搭配
發現比例的美感,透過測量生活物件與自己的身形,發現存在比例關係。
以地圖為基礎,透過類似色、對比色、互補色等組合,搭配家鄉意象的色彩組合。
先從光線去觀察疊色後的顏色,學習色彩的搭配。再透過一層層畫幕交疊累積出色彩的層次感,搭建色彩隧道。
本課程從學生頭痛的筆記切入,以構成為主軸,透過操作紙張版面的書畫構成,從中了解美感的構成構面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
透過配色原理的解說與色彩隧道實驗,讓學生嘗試光中的色彩配置與疊加練習,一層一層調整與修改,完成並用色彩說出自己的記憶隧道。
透過石膏紗布此種容易複製特殊造型的媒材特性,帶領學生一窺曲面建築的有趣及奧秘。期盼透過課程讓學生體驗建築之美,並在挑戰中了解力的傳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