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覺察色彩任務,探索未知色彩,進而能表達說出色彩故事,並試著將知道與感覺的色彩,轉化為發現的繪本提案。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邱于倫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
透過日常隨手可得的餅乾,以層層堆疊排序的方式,進行「力」的初探。從結構與構成的體驗創作中,自然而然的發現美感,體會對美的感受力。
學生能從生活中小小的事物開始感受,覺察和注意生活中的構成,在本單元設計中,著重發現生活構成的美,所以在一開始的課程,先從探討生活物件入手。在我們生活的日常,到底是由哪些事物構成的?我們如何選擇?
以「質感」為課程主軸,首先從觸覺與視覺角度討論對質感的影響,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第二節以畫布板為基底材,以兩種不同的質感為命題,讓學生以超輕土、補土、織品…等,創作不同的質感作品,命名與說明創作理念填於學習單,再分享與討論不同的材料、技法所造成的質感意象,如何給予我們合宜的感受。
帶著學生藉由活動開啟五感體驗,累積感官經驗,探索生活中的色彩關係,並重新觀看自己與觀看他人,尋找合宜適宜的色彩關係。漸漸能關切和發掘生活周遭中自然物之美。
課程中將構成美感概念帶入生活,結合校本跨領域課程,給予學生更完整的生活運用。
在活動中,透過練習中循序漸進帶領學生發現構成,從探索學習到抽象的大量訊息不再是分解的文字,而是可以依照其內容理解成一個一個的幾何區塊,再依照每個區塊的輕重緩急、從屬關係安排在一整體之中。
把單一畫面畫成系列卡片,將無形體的色彩,變成手上可以觸摸把握的物件
美感學習融入生活,培養選擇美、創造力。結合STEAM,成為校本課程。探索植栽設計美感,思考構成要素。實作水泥盆栽,攝影結合環境。合作解決問題,評量標準。跨領域STEAM美感課程。
以環境色彩為起點,學校畢業典禮布置作為思考。挑選主題色彩,思考畢典色彩的變化和感受。分享案例思考美感教科書、掃具、變電箱、水越設計等。感受物件與環境色彩的搭配,覺察自己與色彩的關係,思考環境用色的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