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腳下的各種地面材質,感受其溫度,觸感等。進一步引導學生表達個人對地面材質的認識與感受,轉換為文字表達能力,連結環境場域,成為自己的記憶質感。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羅睿琳
學生能細膩的描述事物紋理、材質、色彩、質感等並練習排列。
認識水泥花器製作,利用校園開花植物,營造生活一角落的美好。
進行植物葉片、種子、枝幹樹皮,形、色、質的觀察。進而蒐集葉片、種子,進行分類,和學生一起認識何謂構成。
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花卉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觀察。
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辨析。種子撿拾觸摸,觀察種子的外觀,生長結構,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
種子撿拾,觸摸種子,體會植物的觸感,觀察花、葉、籽等等的外觀,生長結構,而後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
以校園植物為觀察對象,進行植物課程設計。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觀察,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