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秩序與構成的⽅式,將頭像變成⼀個圖案(pattern),經由排列練習的⽅式以⼿機順時攝影的⽅式,學習觀看舒適的排列⽅式,以定位點放置各種不同的幾何形狀去組合,並且進行討論。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潘玟箮
桃園在地課程作為發展基礎,「食農教育」在發展課程時,美感課程以色彩視覺發覺辨別的配色能力為學習目標,認識自然物的色與自然物產生的食用色為條件。實際製成的物品,也以米食與豆類為主,以基本幾何的造型,減少造型的種類,專注在色彩的配色與分辨感受。
挑戰在教室的一角呈現餐會的取用區域,能規劃一個「視覺饗宴」,在有限的材料中以構成(主要)配合食物組合的特性,讓學生挑戰構成是平面的構圖與立體組合的總稱,利用形式的點、線、面、體組織現象組成彼此呼應的形式。
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活動,以合適的方法搬運需要的用具與收納東西方式。應用比例來了解所需要的東西可以因此被整理方便攜帶與維持完整。
以結構的構面為主,利用三張硬卡紙來作為展示版的大小。先以草圖與模型來試驗結構的穩定性,設計的限制在於如何能張開立起來並且陳列給自己與觀眾觀看自己創作的作品。
進行質感書腰設計,以自己閱讀範圍的書籍,尋找書中的三個句子,進行質感的分析與詮釋,包含材料的感覺書寫,並製作質感片,練習質感的再造。製作書腰,質感美感帶入構成美。
連續圖案的設計,根據數學的連續四方進行延續性的圖案設計。花布的設計可以跟日常使用的合宜器物與配置,進行成套的搭配與和諧簡潔。
分組活動討論與個別作品完成,進行構成美感的單一重複、秩序構成、漸變韻律的組合
了解書面排版需要從基礎辨別開始,以實際的操作為主要的設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