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高中生校園生活」為起點,探討學習環境中的問題,專注解決「從容取用衛生紙」的困境。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精巧美好」的面紙盒,提供愉悅使用體驗。循序漸進,學習從「觀察任務」>「構造部位思考」>「美感組合」三階段進行。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構造
課程探索校園建築美。拍攝立面修正透視,裁切畫面感受構圖比例、點線面、光影美。實作水泥杯墊,以建築為藍本製模具,展現建築之美。分解元素,轉換為虛空模具,發現比例美,再創另一杯墊,韻律平衡微調。
將構造概念延伸至扇頁小書的接合,設計創作個人小書並在書背使用線裝方式組裝。
以枯枝搭架,組成符合構造功能性又合乎美的平面構架,以麻、棉為材編織鋪面,完成自然材質對話之美。
學生走訪校園採集質感及蒐集十二色相環的色彩物件,最後自造完成立體造型燈飾。
以枯枝互搭構成立體空間,並以紙漿包覆或縫補構成鋪面,探究構造、結構與鋪面質感比例關係。
引導學生觀察花朵結構,進而思考比例、構成美感,以不同材質創作個人質感花朵。
拆解文具並觀察元件構造關係,分組製作中空容器,最後製作金門意象燈。
帶領學生製作餐具,需留意握柄的胖瘦長短等比例問題及整體外型的視覺美感。
本課程探索各物件間彼此接合的方式,在拆、組過程中發現其構造之美。
課程活動以質感與構造構面為主,帶領學生設計創作異質相生永恆筆。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日常中符合構造美感的對象物,並實際製作閱讀架的面板設計。
以實作來組構材質與搭配,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並從中了解結構及構造的呈現。
認識立體卡片與立體書的結構與構造表現手法,嘗試以平面至立體的紙材創作呈現金門地景風貌。
在這課程中簡易卡榫椅凳木框架製作與椅面紙藤纏繞編織,讓學生了解課桌椅的維護不易,能夠自行簡易維修,了解珍惜愛物的道理,並從中知道結構的力量關係。
本課程希望帶著孩子以環境的角度,思考與紙張的結合方式,發現「紙與物件」的各種構造方法,並探索張貼與環境之間的搭配關係,培養環境友善的公民素養。
雨傘是生活中必備物品,傘壞了回收時,直接丟棄造成回收及環保問題,本課程透過讓孩子探索「構造」,建立雨傘布及傘骨分開回收觀念,嘗試將傘布再改造,資源循環節能減碳,達到綠色時尚生活。
就由觀察生活中的建築場域的開口(含窗、門、建築物中所夾出來的光影變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光影、比例、構造』在生活中的影響。
快時尚和用完就丟的概念,慢慢讓我們的環境和海洋造成大量的污染;本單元試圖讓學生從環境中找出時常因為破損而被丟棄,但其實還有利用價值的物品,透過不同材質的嘗試接合,讓物品轉換成一個新的物件,資源在利用。
以家鄉為題轉化與設計適合紙張變化的構圖,最後組合成專屬自己的家鄉味櫥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