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希望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受到戶外環境的啟發,將自己的觀察和體驗轉化為紙質燈的設計和圖案。這種結合形式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思考。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資源的珍貴性,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廖定詳
感受美、發現美進而實踐美,讓美感更有感。
了解美感教育中質感、比例、構成的概念
將觸覺的質地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讓學生體驗美化的過程。
將原本僅屬於觸覺的質地素材,更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再造與造型編呈,讓學生體驗透過美感教育得以讓身邊原本平淡無奇的常見物,轉化為具美感的體驗過程。
運用電腦編排軟體替自己的生活日誌手冊(聯絡簿)重新設計一個具自我色彩意義的全新封面,來提升國一新生對家庭與學校生活的連結性。
分組討論最感興趣的篇章, 總結出對大家最具吸引力的篇章做為美感教育成果展的展出方式,製作天氣瓶,並在共同的框架下進行主題式裝飾以及包裝設計 。
從教室中的布告欄到中午營養午餐的擺盤設計上,培養學生透過美感教育得以讓身邊原本平淡無奇的常見物,轉化為更具構成美感的動力與能力。
分析比較學校制服在各種身形比例穿搭時所呈現出來的美與醜,學習利用制服強調在身形比例上的優點或改善視覺比例上的不足,提升學生的自信並成為學生在校園裡的另一個美感驕傲。
讓學⽣發現日常中美感形式的存在,並透過廢棄物拼貼重現玻⽚的顯微概念。
藉由帶著學生踏查校園發現結構的活動,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究兼具美感的構造方式將組件結合的可能性。
透過對生活物件的收集,練習 Knolling 色彩開箱所具備的構成美感,以及利用試管調配及排列出具備色彩構成的小組創作,來進行與他人溝通及創造美感的練習。
引導學生提升對光影美感的敏銳度,從學校中的角落開始,探索在空間中所具備的光影美感。
讓同學們體驗到如何利用構成的概念將所有的作品進行規劃與陳列,藉由全體同學大量且元素相近的作品,呈現出具備構成美感的展出畫面。
引導 學生提升對結構及場域美感的敏銳度,從學校中的角落開始,探索在空間中所具備的美感,讓學生將生活中所能帶來的美感感受內化。
讓學生認識不同職業與自身,並能藉由模型概念將心智圖具體化。
透過拼貼畫,降低手繪技巧的要求,讓學生更專注於將從報章雜誌蒐集到的顏色,重新組合成腦中的圖像。
|人物專訪|對談-林雪倩╳張銘修╳張燕琪╳廖定詳╳凌天|文字整理-魏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