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回收紙箱媒材,藉由紙的可能性歸納出紋理和立體構成的基礎概念,創造出具有旋律美感的立體造型。
透過光的裝置單元,學生能理解光線、材料運用,並探索裝置與環境、議題表現之關聯,增進對立體構成的理解。
製作一個隔熱層,方便拿取燒杯,使用方木條和木工膠,實現美觀和實用。
本校新課程配合教育部108新課綱,藝術領域給高中生選修,連結基礎美感與設計方法,啟發創意思維,提升造形感與設計價值。
透過SDGs引導學生了解責任消費與生產,並從Paul Klee作品中學習藝術與設計美感。利用回收媒材與燈具改造,展現藝術與循環經濟結合的生活實踐。
九年級學生曾參加過露營,對戶外建築有感。課程將模擬結構活動,設計帳篷模型,擴展美感與建築認知。
「美從茶杯開始」課程啟發,改善喝茶習慣。杯套讓手指拎杯慢啜,感受天然香氣。透過卡紙、鐵絲製作,提升使用舒適性與美感。
課程透過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設計基本概念和學習動能。學期初觀察生活環境,培養學生對細節的敏銳度,並練習軟體操作和版面構成。
基本設計教導學生以美感解決問題,透過包裝盒活動培養設計能力,並藉Inkscape軟體應用美感於未來生涯。
這課程讓學生了解美感與結構的共存,透過觀察探索,欣賞建築及產品設計,並以紙張實驗結構概念,創作兼具力與美的燈具。
科技不斷發展,人們如何保有主體性?透過藝術家生命探索超自然雕塑的形象語言,學生反思科技對主體性的影響,以攝影、藍曬、淺雕塑創作表達生命教育價值。
透過不同目標與條件,課程讓學生利用紙張素材解任務,親手操作體會結構運用。製作燈具時,紙張不僅要符應需求,還要展現美感與結構之美。
110-1美感六大構面課程探索「光·隅·構」美感。學生將夢幻小夜燈與鋼欄杆結合成「光·隅·構」作品,延伸至校慶二十周年,以綠色聖誕小夜燈再創20版本。
本課程結合「美好生活目標」(Good Life Goals)、「生活所需五大要素」,以素養導向,設計4項永續美感創作。
透過本次課程的引導,讓學生學習材料的運用及造型,對於家鄉的特產特色能呈現不同於認知的美感表現。
此課程在讓學生了解「美感」與我們共存,再經由觀察與探索了解結構在生活中的運用。
學生經由實地製作漆器的過程中,認識漆藝品,並能欣賞生活中漆藝品的美,進而將自己的作品運用於生活中。
學生從學校建築去觀察縱橫結構線。再從建築中獲得的比例靈感作為參考,進行立體作品的創作。
薄薄的一張影印紙要如何改變它的結構呢?撐出一個高度找出方法,體驗紙張結構的力與美。
金屬加工之飾品的創意手工藝使用金屬線和多媒材,以工具來創造具有結構和美感的線編織作品,以外在和內在相應的藝術心理帶入課程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