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SPIRITS自然神明
Tag
Share
隱身在我們身邊的自然神明,你認識幾個?
文|游姿穎
圖|manual for all
俗話說「萬物皆有靈」自然崇拜是人類史上最早的信仰形式之一。無論漢人或原住民,都相信自然中的萬物⸺從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到身邊常見的石頭、樹木甚至是動物,都擁有靈性或力量。這樣的看法不只是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反映了人們與自然之間的連結與敬畏。那你知道在臺灣,有哪些動物和自然元素,被視為具有靈性的存在嗎?
A 「硬派」神石的溫柔守護
在漢人社會,對石頭的崇拜歷史源遠流長,人們崇拜石頭的原因很多,大致上認為石頭是神靈的化身,可以鎮煞,也能保庇,更是避邪的信物,例如常見立於住家門前、巷口或路口的「石敢當」,就被視為地方的守護神,祈求出入平安、化解沖煞。
此外,也有因石頭外觀奇特,或是曾有神蹟降臨而受人敬拜,例如臺中的鎮平福德祠,在清朝初年就因挖到1顆狀如人型的石頭,便安置於田間供民眾膜拜至今。石頭也常與生育、健康等議題連結,就如客家人有崇拜「石爺、石哀(石母)」的習俗,經常迎石起廟,讓年幼子女拜石神為母,相信石頭的「硬氣」能保佑孩子順利成長。
此外,也有因石頭外觀奇特,或是曾有神蹟降臨而受人敬拜,例如臺中的鎮平福德祠,在清朝初年就因挖到1顆狀如人型的石頭,便安置於田間供民眾膜拜至今。石頭也常與生育、健康等議題連結,就如客家人有崇拜「石爺、石哀(石母)」的習俗,經常迎石起廟,讓年幼子女拜石神為母,相信石頭的「硬氣」能保佑孩子順利成長。
B 百步蛇是祖先也是守護神
百步蛇在臺灣原住民文化中具有一定神聖地位,每當走進排灣與魯凱部落,可以發現有許多代表百步蛇花紋的幾何圖紋,這可能也與排灣、魯凱兩族同居臺灣島南端,其分布的海拔高度,正好是百步蛇出沒的地帶,因而發展出相關的神話故事。其中,排灣族將百步蛇視為祖先、長老與守護神,他們自稱為「百步蛇的傳人」,禁止族人獵捕、吃蛇肉。而族裡也有許多創世神話都與其相關,例如百步蛇保護太陽所生的蛋,孵化出排灣族的祖先等。百步蛇也被認為是「地上的王」,年老後會變成老鷹,成為「天空的王」繼續保護族人。
魯凱族也將百步蛇視為地位崇高的神祇與頭目的祖先,其圖騰經常被當作精神象徵,加以崇拜、祭祀。在魯凱族著名的「巴冷公主」傳說中,講述了公主愛上百步蛇王子,但因族人獵殺王子,並將其屍體丟入鬼湖中,傷心欲絕的公主最終也跳入鬼湖中殉情,湖畔也因此長出了一大片百合花,百合花從此成為魯凱族人心中聖潔與貞操的象徵物,與百步蛇一同受到族人的歌詠與尊敬。
魯凱族也將百步蛇視為地位崇高的神祇與頭目的祖先,其圖騰經常被當作精神象徵,加以崇拜、祭祀。在魯凱族著名的「巴冷公主」傳說中,講述了公主愛上百步蛇王子,但因族人獵殺王子,並將其屍體丟入鬼湖中,傷心欲絕的公主最終也跳入鬼湖中殉情,湖畔也因此長出了一大片百合花,百合花從此成為魯凱族人心中聖潔與貞操的象徵物,與百步蛇一同受到族人的歌詠與尊敬。
C 比媽祖更早的臺灣海洋守護者
臺灣擁有悠久的海洋文化,周邊海域也曾擁有豐富鯨豚生態,因此許多原住民族都有鯨魚崇拜,鯨魚經常是拯救者和福星的化身。在阿美族和撒奇萊雅族中有著相似的神話傳說,講述曾有1名男子被大鯨魚吞下後,被排泄到女人島上,成功逃離後,最終由另1隻鯨魚送回部落,為感念救命之恩,族人將鯨魚視為大海的神靈,會在海祭中舉辦感謝鯨魚的儀式。
另外,卑南族的南王部落也流傳著與鯨魚相關的故事:相傳卑南族人之所以能有現在的小米豐收,是得益於海鯨的饋贈。因此,南王部落每年7月小米收成時都會舉行海祭,將鯨魚視為海神來祭拜。
另外,卑南族的南王部落也流傳著與鯨魚相關的故事:相傳卑南族人之所以能有現在的小米豐收,是得益於海鯨的饋贈。因此,南王部落每年7月小米收成時都會舉行海祭,將鯨魚視為海神來祭拜。
D 「大樹公」不只活很久還很神!
在臺灣普遍認為長壽的樹木存有樹神,因此有了「大樹公」崇拜。大樹公,亦被稱為樹王公、樹仔公或萬古聖公,甚至會依樹種命名,如榕樹公、松樹公、茄苳公等。這些受祭祀的老樹通常樹齡超過百年,高達數十公尺,代表著長生不死、豐盛和傳宗接代等重要意義。這些老樹不僅是信仰中心,也經常成為村落居民聚集休閒或商討公共事務的場所。
在臺灣原住民中,撒奇萊雅族則對茄苳樹抱有深厚崇敬。傳說大洪水淹沒大地,一群孩童因爬上巨大的茄苳樹而倖存,依靠樹木提供的食物和衣物生存,這群孩子長大後便成為撒奇萊雅族的祖先。因此,茄苳樹成為族人心目中的「木神」,每年7月舉辦的「木神祭」不僅是紀念茄苳樹的守護,更是族裡青年們的成年禮。
在臺灣原住民中,撒奇萊雅族則對茄苳樹抱有深厚崇敬。傳說大洪水淹沒大地,一群孩童因爬上巨大的茄苳樹而倖存,依靠樹木提供的食物和衣物生存,這群孩子長大後便成為撒奇萊雅族的祖先。因此,茄苳樹成為族人心目中的「木神」,每年7月舉辦的「木神祭」不僅是紀念茄苳樹的守護,更是族裡青年們的成年禮。
E 蘭嶼島上的神祕羊角力量
除了飛魚之外,在蘭嶼隨處可見的山羊,竟也是雅美族(達悟族)重要的精神崇拜,其中又以「羊頭仙人(羊角仙人)」的傳說,深植於他們的信仰與文化中。傳說羊頭仙人走遍蘭嶼,到處醫治族人的疾病、幫助產婦順產等種種奇事,名聲甚至遠播至南洋各島。
在雅美族中,羊隻主要用於祭典牲品或作為饋贈禮物,平日不會宰殺食用。雅美族還有所謂的「羊祭」,通常在11月及1月左右舉行,目的是祈求羊隻繁殖興盛。此外,羊角在儀式中也扮演著撫靈的作用,例如當家人生病時,雅美族人認為可將羊角置於芋葉上,放在屋外贈與惡靈,請其從病者身上離去,在傳統主屋的宗柱上,亦常刻有羊角標記徽號,用來祈願家屋和命脈能與山羊角和鬍鬚一樣長長久久。
在雅美族中,羊隻主要用於祭典牲品或作為饋贈禮物,平日不會宰殺食用。雅美族還有所謂的「羊祭」,通常在11月及1月左右舉行,目的是祈求羊隻繁殖興盛。此外,羊角在儀式中也扮演著撫靈的作用,例如當家人生病時,雅美族人認為可將羊角置於芋葉上,放在屋外贈與惡靈,請其從病者身上離去,在傳統主屋的宗柱上,亦常刻有羊角標記徽號,用來祈願家屋和命脈能與山羊角和鬍鬚一樣長長久久。
對應作品欣賞 ▶ 動畫《迷宮飯》
去年在Netix上開播就大受歡迎的日本動畫《迷宮飯》,講述冒險者萊歐斯與夥伴們的旅程,還有一行人取用魔物製作料理的經歷。其中一位長年在迷宮中生活,並鑽研魔物料理的矮人先西,雖然廚藝精湛、擁有豐富的魔物料理知識,卻沒有一味取用資源,而是時刻留意著迷宮裡的生態,讓迷宮能夠維持自然循環的生態系。
他說:「迷宮和田地一樣,不去打理,只想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吃著迷宮裡長大的東西,然後自己也為迷宮做貢獻。」這句話說明了他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回饋觀,也與臺灣人熟悉的自然觀不謀而合。或許我們無法證明自然靈是否真的存在,但這樣的想像,更像是人們面對環境的一種約束與提醒,讓自然不只是被利用的資源,而是一個需要被對待、被照顧的生命共同體。
而《迷宮飯》中對「吃」的描寫,不只是生存的手段,更展現了一種面對自然的謙遜態度。先西在料理魔物時,總是細心處理、對食物展現出尊敬與感謝,他並非視魔物為毫無價值的敵人,而是將牠們視作與人共同生活在迷宮中的存在。這樣的態度,也讓人聯想到自然信仰中,對獵物或食材的神聖看待⸺許多原住民或傳統文化在狩獵後,會對動物行感謝儀式,表達對生命的敬重。食物不只是熱量來源,更是一場人與自然交換的儀式。
這些自然神明的故事,不是只是傳說或迷信,更反映著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提醒我們,人類並不是自然的主人,只是參與其中的一份子。
他說:「迷宮和田地一樣,不去打理,只想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吃著迷宮裡長大的東西,然後自己也為迷宮做貢獻。」這句話說明了他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回饋觀,也與臺灣人熟悉的自然觀不謀而合。或許我們無法證明自然靈是否真的存在,但這樣的想像,更像是人們面對環境的一種約束與提醒,讓自然不只是被利用的資源,而是一個需要被對待、被照顧的生命共同體。
而《迷宮飯》中對「吃」的描寫,不只是生存的手段,更展現了一種面對自然的謙遜態度。先西在料理魔物時,總是細心處理、對食物展現出尊敬與感謝,他並非視魔物為毫無價值的敵人,而是將牠們視作與人共同生活在迷宮中的存在。這樣的態度,也讓人聯想到自然信仰中,對獵物或食材的神聖看待⸺許多原住民或傳統文化在狩獵後,會對動物行感謝儀式,表達對生命的敬重。食物不只是熱量來源,更是一場人與自然交換的儀式。
這些自然神明的故事,不是只是傳說或迷信,更反映著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提醒我們,人類並不是自然的主人,只是參與其中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