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怎麼做、如何學才能面對未知的未來,當世界變化這麼快?
這是我們常常在想的事,也許你也非常好奇?
身為未來社會的世界公民,你一定也看到大人們似乎把地球和環境搞得一團糟,而且對於周遭的事物與科技(尤其是電腦)好像懂得也沒有很多⋯⋯身為下世代的學習者,你一定也聽說其他地方的學習方式已經不斷改變:像芬蘭的無課綱計畫,像丹麥的同理心課程,像美國中小學的程式寫作,像愛爾蘭的一個學校取消作業而要求每天做一件善事⋯⋯
那我們台灣呢?我們在這裡,希望你每天閱讀!你一定說,哈哈,那不是老套?可是,我們說的閱讀不是讀書本、讀參考書,我們希望你每天閱讀是看其他的書或者看報紙。而這也正是我們辦這份報紙的理由。
你也許聽過一句俗諺:「報紙是一扇觀看世界的窗口。」我們非常希望你們愛報紙、愛閱讀、愛站在窗口看世界、看風景、看人們,然後看到在世界、風景、人群裡的你。希望透過閱讀,你可以觀察自己、了解自己,並且熱愛自己與別人,社會與世界。
你說不定還聽過一位叫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思想家說:「報紙就像每天都洗的澡。」假設報紙是每天洗的澡,那麼你覺得水溫是冷是熱?麥克魯漢說媒體有冷也有熱;熱的媒體像是電影、廣播、網路,直接「餵」你,讓你「熱」起來;冷的媒體像是漫畫、音樂或報紙,它需要你多參與一點,多用點思考,多用點想像,多用點感覺。
我們還希望你再看到世界、風景、人群、自己之外,還感覺到美。我們還特別努力希望你感覺到這份報紙無處不美,這些知識無一不美,無論它是關於哪個主題:地球、宇宙、科學、藝術、電影、小說⋯⋯它的選題、它的插畫、它的編排、它的印刷、它的顏色、它的視野、它的世界,以及正在閱讀的你都很美麗⋯⋯噢,對了,它裡面還有跟你一樣的一些人,還有他們在站屋頂想跟世界說的話,希望你也覺得這些人很有意思,想的事也都很美麗⋯⋯
我們因此還希望感覺到美的不只是你,還有跟你一樣的這些人,也就是你們,很多很多的你。所以我們故意把英文裡的一個我「a me」裡的 m 拆成數學裡代表無限多數的 n,變成兩個 n,意思是兩個我,也就是我們;所以這份「我的時代,我們的報紙」就變成「Anne Times」,中文就叫《安妮新聞》。
哈哈,你亂搞,你會說。可是,我們真的對未來世代的你充滿期待。Anne 一方面是 A New Newspaper in Education 的縮寫,另一方面安妮也讓我們想起文學名著《清秀佳人》中,那位充滿奇思妙想又勇氣十足的紅髮安妮;還有在戰火中寫著《安妮日記》,每天思考生命與成長,愛與勇氣的安娜莉斯・瑪麗・「安妮」・法蘭克。安妮她們對於微小平凡事物的好奇以及對生命懷抱的熱誠,正是我們對這份報紙的期待:愛、美、勇氣、熱情、好奇心、求知心、探索力與創造力。
我們還很希望將來有機會和你聊聊這位馬克魯漢先生說過的話。他說像你這樣冷冷的報紙需要多一點你的互動與參與。然而互動與參與是雙方的,我們希望將來能夠有機會與你互動;與你談談報紙的選題、插畫、編排、印刷、顏色,它的視野、它的世界⋯⋯和其他。那麼,也許我們的報紙是冷的,然而我們的想法是熱的,對世界、對報紙、對閱讀、對你、對你們,我們充滿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