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臺灣⸺ 從《福爾摩沙變形記》一探被誤解的臺灣真相!

文|游姿穎

圖|蔡豫寧

在廣播、電視與網路發明之前,人們的消息僅能依靠口耳相傳,或透過書籍記載來傳遞資訊。那個時代的臺灣,在西方人的眼中,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18 世紀初,一位名為喬治・撒瑪納札(George Psalmanaazaar)的法國人出版了《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一書,自稱來自福爾摩沙(即今日的臺灣)。書中仔細地描述了這座島嶼的歷史、地理和風俗民情,甚至還有一套「福爾摩沙文字」,雖然內容後來被揭穿為虛構,卻反映當時西方人對神祕東方的無限想像。現在就來看看書中幾個有趣的案例,一探真假交織的福爾摩沙。

在未被日本征服前,福爾摩沙爲君主制,有自己的國王,各城鎮2年選1次人民代表?
在未被日本征服前,福爾摩沙爲君主制,有自己的國王,各城鎮2年選1次人民代表?
在《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中,撒瑪納札描述了福爾摩沙是一座獨立自主的王國,有自己的國王,並有地方選舉,之後才由被日本皇帝征服,成為藩屬國,並成為日本後代。

但實際回溯臺灣歷史,除了平埔族與原住民族曾建立過酋邦外,從未出現過由臺灣人建立的君主政權。而18世紀初的臺灣則是由清朝所統治,當時康熙皇帝採取「為防臺而治臺」的消極態度,並實施渡臺禁令,同時由福建省管轄,行政體系和法律制度都遵循清朝的帝制,當然更無民選人民代表之說。

若要談及臺灣地方自治的開始,是在日治時期,西元1935年(昭和10年),臺灣總督府在臺灣民意的壓力下公布《臺灣地方自治制度改正案》,宣布於開放街庄協議會、各市市會的協議會員(相當於今日的縣市鄉鎮議員、直轄市議員)部分名額由臺灣人民投票選出,因而有了臺灣史上的第一場選舉。雖然號稱是首次民主選舉,但事實上卻有諸多限制,例如只開放25歲以上、獨立生計並繳納一定稅額的男性才具有投票權等,但依舊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島內有神廟、祭壇與祭司,福爾摩沙人必須遵循齋戒日,並有獻祭儀式,每月獻祭牛養山羊1,000頭,每年獻祭2萬名9歲以下男童的心臟?
島內有神廟、祭壇與祭司,福爾摩沙人必須遵循齋戒日,並有獻祭儀式,每月獻祭牛養山羊1,000頭,每年獻祭2萬名9歲以下男童的心臟?
書中對信仰的描述最為詳盡,形容福爾摩沙人最初是崇拜魔鬼,之後才轉為一神信仰,更煞有其事地架構出廟宇形式、祭壇與禮拜儀式,甚至還描述活人獻祭的恐怖過程。不過仔細研讀可以發現不少東拼西揍、融合許多異教元素的痕跡。例如活人獻祭之說,也許是受到阿茲特克與印加文化的影響,祭司會取出活祭者跳動的心臟獻給神明;齋戒日期間日落前不准吃喝,則是取樣了對伊斯蘭教習俗的片面了解或想像。

那麼18世紀初的臺灣宗教信仰又是如何?基本上隨著族群遷入,呈現出多元且複雜的面貌。除了原住民泛靈信仰與祖靈崇拜,漢人移民來臺後,也將原鄉的信仰體系如道教、佛教等帶到了臺灣,至於基督教,雖然在荷西統治時期便已傳入,但影響力有限,期間更中斷200年,直到晚清才再度開始傳入。
中國人與日本人認為染黑牙齒才是美,福爾摩沙人則偏好牙齒潔白?
中國人與日本人認為染黑牙齒才是美,福爾摩沙人則偏好牙齒潔白?
在撒瑪納札的幻想中,福爾摩沙人皮膚白、身材矮小且壯碩,同時偏好牙齒潔白,與中國與日本認為染黑牙齒才是美的觀念相反。事實上,當時的漢人社會對於牙齒顏色並無直接證據顯示有所偏好,反而是部分原住民族有黑齒習俗。

黑齒主要流行在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地,臺灣原住民中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和達悟族也有此習俗,通常會使用植物或檳榔染齒,不僅是視覺上的美觀,更是一種成年儀式。而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傣族,女子到15歲時會結伴相約染齒,同樣代表成年。許多染齒的民族認為黑齒除了美麗,也具有健康與清潔的意義,據稱染過牙齒的傣族婦女很少蛀牙,年老也很少掉牙。

而在日本,染黑齒的習俗更是悠久,早在1000多年的《古事記》中就記載了,武尊天皇和應神天皇時期染黑齒才是美女的象徵;到了平安時代在貴族及皇族間,無論男女,到了17、18歲,便會染黑齒表示踏入成年,同時還會塗白臉、剃眉和塗紅唇,成爲當時崇尚的流行妝容。
福爾摩沙人不生產小麥、大麥,但會利用根薯磨成粉,加入牛奶、水、糖與香料做麵包當主食?
福爾摩沙人不生產小麥、大麥,但會利用根薯磨成粉,加入牛奶、水、糖與香料做麵包當主食?
眾所周知臺灣是稻米王國,18世紀初稻米已是臺灣最主要的農作物,而根莖類的番薯,則常在休耕時兼種,是臺灣人在白米之外重要的主食。不過當時的臺灣不是沒有生產大麥與小麥,而是種在高鹽鹼,且不適合種植稻米的沿海地區,主要是磨成麵粉後做成麵條或麵線,麵包則是要等到日治時期才由日本人引進。

不過,在17世紀的《熱蘭遮城日記》中,其實也有記載著荷蘭人統治臺灣期間日常吃的是麵包,教堂做禮拜時也會吃麵包、喝葡萄酒,還雇用會做麵包的華人,不過也只是少數西方人食用,並未普及。至於撒瑪納札提到做麵包的原料之一牛奶,在當時的臺灣大多是黃牛、水牛,且都用做耕作,極少數人會飲用其乳。荷西時期西方人來臺雖然有飲用牛乳、榨乳的紀錄,不過也因爲臺灣氣候炎熱難保存,產量稀少。直到日治時期,受西化及營養學影響才引進溫帶乳牛,不過喝牛乳在當時人心目中,仍是相當珍貴的滋補品。
福爾摩沙人會用削尖的棍子,兩手齊插食物吃⸺也就是把筷子當叉子用?
福爾摩沙人會用削尖的棍子,兩手齊插食物吃⸺也就是把筷子當叉子用?
撒瑪納札對筷子使用的描述顯然一半對一半錯,當時漢人早已有使用筷子的習慣,但絕不是插取食物而是夾取食物,而臺灣原住民在傳統上,日常飲食也不會使用筷子,而是用湯匙或是用手抓飯揉捏後食用。

不過,撒瑪納札所說用削尖的棍子,兩手齊插食物吃,很有可能是受到了《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這本書的影響。此書主要透過文字與插圖記錄1662及1663年荷蘭人出使清朝的過程,內容描繪沿途所經過的港口、城鎮及各地見聞、風土民情,其中一幅漢人家居圖中,描繪了1位男子雙手各拿1支筷子插食物的情景,撒瑪納札有可能參考了當時歐洲流傳的一些關於遠東的紀錄。而被當成錯誤資訊的來源。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