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S植物
Share
什麼!原來你們都是外來物種
文|胖胖樹 王瑞閔 / 臺灣大學森林系博士研究生,著有《看不見的雨林》等多本植物科普書
圖|Pixie Peng
你知道嗎?我們現在看到的動物、植物,甚至是人類,其實都不是從以前就一直住在這,也不一定會永遠留下來。有些生命早在我們出生前就已經消失了,有些則是從很遠的地方被人帶來,或自行遷徙而來,慢慢地變成了這座島的一部分。我們熟悉的水果、街道旁的樹,甚至是文化與習慣,都是經歷過來來去去、融合與改變的歷程。
        什麼!原來你們都是外來物種
    
 接下來要介紹的植物,雖然在臺灣很常見,但其實他們都不是臺灣原生種,有的來自遙遠的拉丁美洲,有的是鄰近的東南亞原生種,分別由原住民、荷蘭、清治時期華南移民、日本帶到臺灣來,進而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經濟,甚至生態,最後融入你我的日常。藉由這些的植物,我們可以看見臺灣的移民故事,還有與世界的連結,重新認識臺灣這個小小多山的島嶼。
            
        成就國民伴手禮的鳳梨
        
大家熟悉的鳳梨被做成了遠近馳名的鳳梨酥,成為來臺旅遊必備的伴手禮,但你知道嗎,其實鳳梨的故鄉在南美洲。目前找到最早的觀察紀錄顯示,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時,位在臺灣中部的大肚王國(註)已經有栽培由此推斷,臺灣栽培鳳梨的歷史應早於荷西時期。而後四百年,鳳梨深入臺灣各角落,不但影響臺灣的農業與食品加工業,更搖身一變成為吉祥的象徵。
    
        
        從工業用途到文化象徵的油桐花
        
在現代,油桐花常被視為客家文化的象徵,2025年7月開始的臺北植物園特展「植物學藝術繪畫 × 客家遺產作
物」海報上,也是以常見的廣東油桐作為主視覺。不過,廣東油桐是其實是來自華南及中南半島季風林的植物,因為種子榨出的桐油,可以做成防水塗料,明清時期華南移民便引進臺灣,日治時期為了工業用途開始大面積栽培,成為早期臺灣客家人重要的經濟作物。化學工業發達後,油桐則被棄置臺灣山林,漸漸擴散至全島,影響低海拔的景觀與森林生態。2000年後,在政府的推動下,油桐花才逐漸與客家文化建立了象徵性的連結。
    物」海報上,也是以常見的廣東油桐作為主視覺。不過,廣東油桐是其實是來自華南及中南半島季風林的植物,因為種子榨出的桐油,可以做成防水塗料,明清時期華南移民便引進臺灣,日治時期為了工業用途開始大面積栽培,成為早期臺灣客家人重要的經濟作物。化學工業發達後,油桐則被棄置臺灣山林,漸漸擴散至全島,影響低海拔的景觀與森林生態。2000年後,在政府的推動下,油桐花才逐漸與客家文化建立了象徵性的連結。
        
        透過名字可一窺身世的蓮霧
        
荷蘭1624年來到臺灣南部,雖然只有短短38年,但是從印尼爪哇引進了許多植物來臺,包含拉丁美洲與東南亞的水果、觀賞植物、香料。其中大家熟悉的蓮霧,故鄉便是在馬來群島,而這點從名字裡就能找到線索:蓮霧的拉丁文種小名samarangense,有著印尼城市三寶瓏的意思;蓮霧的臺語「lián-bū」詞源,則是來自印尼文的jambu。清治時期這種鈴鐺狀的水果有很多種華語翻譯,包括「南無」、「軟霧」、「染霧」、「剪霧」⋯⋯經過一段時間才定名為蓮霧。
    
        
        讓街頭變成畫布的九重葛
        
在路邊隨處可見,比便利商店密度還高的九重葛,開起花來色彩繽紛,但仔細看會發現,其實九重葛的花是白色的,五顏六色的構造則是長在花外側的苞片。
九重葛的故鄉,來自遙遠的巴西大西洋雨林,當年清末英法聯軍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後,臺灣開放了臺南安平、臺北淡水等港口,眾多宣教士相繼來臺,而九重葛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宣教士―馬偕博士來臺時所引進。
    九重葛的故鄉,來自遙遠的巴西大西洋雨林,當年清末英法聯軍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後,臺灣開放了臺南安平、臺北淡水等港口,眾多宣教士相繼來臺,而九重葛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宣教士―馬偕博士來臺時所引進。
        
        自雨林走進客廳的龜背芋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引領觀葉植物風潮的龜背芋,來自中美洲。它會來到臺灣,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在日治初期,由知名的植物學家田代安定所引進,因為引進時代久遠,臺灣許多地方都有生長悠久的巨大植株。有趣的是,這種葉子破洞的雨林植物,因為耐陰、葉片巨大且型態特殊,近年來成為室內植物的新寵,也是許多原本對植物無感的人,進入綠植世界的入門款。龜背芋葉的圖案甚至變成網紅IP一般的存在,出現在各種居家產品,帶起新的視覺流行浪潮。
    
        
        默默擴散到整座島的小花蔓澤蘭
        
當然,外來植物不見得都是刻意栽培。低海拔生態殺手小花蔓澤蘭,2002年在臺首次記錄並發表,此後它便逐漸適應臺灣的氣候,從南部一路往北挺進,蔓延全島。據推測,它應該是全球化時代跟隨著貿易商品,無意間進入臺灣的植物,因為沒有昆蟲或或其他動物會食用,再加上生長速度快、繁殖力驚人,逐漸在亞洲、非洲蔓延,被稱為「綠癌」,成為舊熱帶生態系統揮之不去的夢魘。2016年臺灣的研究團隊將它萃取利用,加工製成防蚊液與清潔用品,希望可以減緩它對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