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的出現及重要推手

土地上的規則誰決定?

文|編輯部

圖|蔡豫寕

除了臺灣這座島嶼,地球上的生物們也不斷在變動,有的消失,有的新來,也有因各種原因,被帶到原本不屬於他們的地方,這些變動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類因為科技與技術的發展快速,開始覺得自己是土地的「主人」,為了讓土地「更好用」,開始改造土地、控制物種,想要重新安排自然的規則。這樣的做法,逐漸引發了問 題,有人開始提出疑問:「我們這樣對待環境,真的沒問題嗎?」並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而這就是「環境倫理」的開始。 1970年代中期,環境倫理成為一個新的學問,而其中兩位重要的推動者,就是美國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以及美國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

奧爾多・利奧波德
奧爾多・利奧波德
Aldo Leopold

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過去在擔任野生動物管理員時,為了讓獵人獲得更多獵物,他參與了一項「野狼科學計畫」,也就是只要減少野狼數量,獵捕的鹿隻就可以增加,但他卻在一次獵殺野狼的行動中,感受到人類試圖更改生態系的荒謬,開始反省這段參與「保育」的過程。 後續也將這些想法出版成《沙鄉年鑑》,裡頭提到,土地是生命能量的泉源、一切自然的存在,且土地為一個生命共同體,每一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人類並非主人。也因為他的倡導,人們開始意識到,倫理關係不僅限於人與人之間,也應該延伸到與自然的關係。

瑞秋・卡森
瑞秋・卡森
Rachel Carson

從小喜歡自然的瑞秋・卡森,曾在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擔任生物學家及總編輯,出版多本與海洋相關的書籍。 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和研究蟲害的生物學家接觸,逐漸意識到人工化學合成農藥,造成許多環境問題,於是開始研究殺蟲劑對環境的影響,並集結成書籍《寂靜的春天》,提醒人們不當使 用農藥會引發的危險,希望喚起大眾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雖然遭到許多化學製品公司的反對,但是最終影響了美國農藥的政策改變。這本書可以說是當代深層生態學運動發展的開端。

想一想

1 為了人類的需求,我們一直砍伐樹林,這樣真的好嗎? 2 如果只是因為人類的利益,就讓動植物一種種消失,這樣對嗎? 3 我們要為未來的人留下什麼樣的環境?我們有什麼責任? 4 怎麼做,才能在使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也保護好環境? 5 在人跟地球的關係裡,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它變得更好?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