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EOBIOLOGY古生物
Share
島上的住客換了又換,這裡是誰的家?
來來去去的島嶼住民
文|蔡政修 /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著有古生物科普書《好久・不見》
圖|孫正涵 /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生、古生物復原科學繪圖師
我們眼前的生物樣貌並不是一成不變,就像這個地球不會永遠只被少數的生命形式給主宰,最為人所知的暴龍也會滅絕,但當我們能瞭解其生物的滅絕與演化歷程,看待世界的角度似乎就會更加開闊。如果把時間往回推,你知道臺灣曾住著哪些現在幾乎沒人聽過的生物嗎?
            
        
            雖然因篇幅有限,只能以古菱齒象、早坂島犀和豐玉姬鱷三個類群,讓大家稍微感受臺灣所發生過的生命演變,但由此可知,大尺度生物多樣性滅絕與其演變歷程,並不是只有國外特有,若非透過深入的古生物研究工作,這樣的資訊永遠不會被發現。古生物的研究工作,當然不只會探尋已經滅絕的生物,也會發現現存的生物是什麼時候出現,或是來到特定的土地生活。舉例來說,臺灣現存的金龜被認為是外來物種,但最近的古生物研究成果也發現,金龜在我們近代人類還沒有來到臺灣之前,就已經生存在這片土地上,如此還能輕易地說牠們是外來物種嗎?而這樣的視野與思考,就是需要有古生物的研究與探索,也是「保育古生物學」的關鍵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