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的住客換了又換,這裡是誰的家?

來來去去的島嶼住民

文|蔡政修 /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著有古生物科普書《好久・不見》

圖|孫正涵 /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生、古生物復原科學繪圖師

嗨!土地上好久不見的生物

我們眼前的生物樣貌並不是一成不變,就像這個地球不會永遠只被少數的生命形式給主宰,最為人所知的暴龍也會滅絕,但當我們能瞭解其生物的滅絕與演化歷程,看待世界的角度似乎就會更加開闊。如果把時間往回推,你知道臺灣曾住著哪些現在幾乎沒人聽過的生物嗎?

比暴龍還巨大的古菱齒象
臺灣現存最大的陸域脊椎動物是黑熊或水鹿,不過黑熊或水鹿都只有200公斤左右的體型,並沒有比我們人類大上太多,但當我們將眼光放更遠的話,臺灣這一片土地上所生存過最大的陸域脊椎動物,其實是一種極為大型的大象:古菱齒象。雖然牠早已滅絕,且聽過這個名字的人不多,但古菱齒象卻是在臺灣的生命史中不容忽視的生物,因為其體型能超過13公噸(也就是13,000公斤)!純粹用數字來說明,或許不容易感受其龐大,但這一個13公噸的數字,不只遠比目前現存最大的非洲象更大,也比大家最熟知的大型古生物暴龍(一般來說是5或6公噸,更大一點的暴龍能到7或8公噸)更加巨大!
比暴龍還巨大的古菱齒象
早期臺灣限定的早坂島犀
早期臺灣限定的早坂島犀
既然臺灣有了絕大多數人都喊得出名字的猛瑪象、上述介紹的古菱齒象,那麼在大象所生存的環境中,基本上也會有另一類廣為人知的大型生物:犀牛。沒錯,臺灣好久不見的生物裡,也確實包含了犀牛,而且還是目前只有在臺灣所發現的特有物種:早坂島犀。名稱上會帶有「早坂」二字,是因為要紀念臺灣大學1928年創校(當時稱為臺北帝國大學)時,開始有系統性研究臺灣所發現的古生物的早坂一郎,而「島犀」就是因為這一類的犀牛,只有出現在島嶼環境的臺灣和菲律賓,更有趣的是,臺灣和菲律賓的島犀隸屬於不同物種,而菲律賓的島犀,很有可能是臺灣移民過去然後演化出來的全新特有物種。
兼具可愛與強悍的豐玉姬鱷
光是知道臺灣有古菱齒象、猛瑪象和早坂島犀等大型的草食性動物,相信大多數人的下一個想法就是,那臺灣應該也有大型的肉食性動物吧?沒錯,臺灣的生命史中也出現過電影《冰原歷險記》中的大明星:劍齒虎這一個類群,但迷人的是,臺灣也有另一種特有的大型肉食動物:臺灣豐玉姬鱷。現存最大的鱷魚是能來到6公尺多的鹹水鱷,但臺灣豐玉姬鱷能達到7公尺!不只是臺灣生命史中最大的爬蟲類,當時他們生存於臺灣的時候,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鱷魚。不只是巨大,豐玉姬鱷還很可愛,因為豐玉姬鱷這一個名稱中,所帶有的「姬」就是日文中「公主」的意思,所以臺灣豐玉姬鱷還可以暱稱為臺灣的「鱷魚公主」。
兼具可愛與強悍的豐玉姬鱷
古生物研究是什麼?

雖然因篇幅有限,只能以古菱齒象、早坂島犀和豐玉姬鱷三個類群,讓大家稍微感受臺灣所發生過的生命演變,但由此可知,大尺度生物多樣性滅絕與其演變歷程,並不是只有國外特有,若非透過深入的古生物研究工作,這樣的資訊永遠不會被發現。古生物的研究工作,當然不只會探尋已經滅絕的生物,也會發現現存的生物是什麼時候出現,或是來到特定的土地生活。舉例來說,臺灣現存的金龜被認為是外來物種,但最近的古生物研究成果也發現,金龜在我們近代人類還沒有來到臺灣之前,就已經生存在這片土地上,如此還能輕易地說牠們是外來物種嗎?而這樣的視野與思考,就是需要有古生物的研究與探索,也是「保育古生物學」的關鍵思維。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