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LAND
Share
海洋上的半圓花 ⸺環島弧
文|田育志
圖|小橄欖工作室
攤開地圖,西太平洋上有一系列島嶼如弧狀排列,像是個半圓花環,他們因此有個美麗的名字⸺「花綵列島」,同時也被稱為「東亞島弧」,這些千萬年來海底板塊與火山運動所形成的島嶼。
當海洋板塊擴張與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後,較重的海洋板塊會俯衝並隱沒在大陸板塊底下,海洋板塊的地殼被熔解成熔岩,接著上升成為岩漿噴出,在海床上形成廣闊的火山群島;這些在大陸附近與俯衝帶平行排列的島嶼,常排列成向海洋突出的圓弧狀列島,也就是所謂的「島弧」。 而地球上綿延最長的一串火山島嶼,則是北起阿留申群島、南至東印度群島的「東亞島弧」,形成原因來自太平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除此之外,由於地理位置緣故,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在 1951 年的冷戰時期提出「島鏈」概念,將西北太平洋上的島嶼分成三大島鏈,用以遏制蘇聯和中國等共產主義國家擴張,東亞島弧就是當中的第一島鏈,位於第一島鏈中間的臺灣則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雖然在地圖上,東亞島弧的群島並沒有實際相連,卻有一支名為「黑潮」的太平洋洋流,自菲律賓湧現後一路往北,穿過臺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的琉球群島、九州島東側、伊豆半島往東北向流,最後在北海道附近與「親潮」相遇,會合成北太平洋洋流。 帶著溫暖海水的黑潮,是沿著東亞島弧流動的暖流,串起島弧上許多地區的生態發展。例如攜帶著魚卵的竹莢魚和幼魚,會乘著黑潮由臺灣東北部一路游往日本南部,在日本被捕獲後,會養殖到成年後才送到市場販賣,因此竹莢魚種一直是日本、韓國和臺灣的重要漁業資源。 另一方面,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海洋生物學家鄭明修的研究,「烏龜怪方蟹(Xenograpsus testudinatus)」是一種生活在海底火山高溫溫泉周邊的特有生物,以被海底高熱噴泉燙死的浮游生物為生;不僅在宜蘭龜山島能見到烏龜怪方蟹,日本鹿兒島南方海域,於硫磺島與竹島之間的火山島嶼,以及伊豆群島中的式根島等火山島附近,都有烏龜怪方蟹的生活蹤跡。
除了自然生態,島弧上的文化發展,同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位在菲律賓群島中的巴丹群島原住民伊巴丹人(Ivatan),以及臺灣東部外海的蘭嶼達悟族,在語言上有將近 60% 的相似程度,諸如問候語、土地、海洋、風、拼板舟、地下屋等詞彙的發音都相似,只是巴丹群島過去曾受西班牙殖民統治長達 150 年之久,導致拼板舟和地下屋的文化在當地已經中斷,甚至遺失。 而在兩地的口述歷史中,也顯現出彼此在族群發展上的淵源;巴丹群島流傳伊巴丹人因海嘯遷徙至蘭嶼,達悟族則有著祖先來自巴丹群島的傳說,雖然至今仍無法考究出明確的族群遷徙軌跡,但同在東亞島弧上的兩支原住民族,卻有著相近的文化與歷史。也因如此,即使相隔汪洋大海,但只要身為島弧上的一員,無論是天然地景、自然生態、族群歷史,甚至是戰略地位,都隱隱有所關聯、也相互影響,讓島弧上的群島或國家,串連成海洋花環上各具特色、又異中有同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