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人如何看一座臺灣島?

文|湯侑宸

圖|Jean Zhan

劉浩晨
劉浩晨
馬祖人

質感複合式旅館日光春和二代主理人、中華民國民宿協會全國聯合會副總會長。民國80年生,大學畢業後返鄉接手重塑父母的民宿品牌,也經營島引馬祖社群,分享與推廣馬祖大小事。

「馬祖腔的獨特之處,和臺灣腔差異極大。」

雖說臺灣已經很有人情味,但馬祖的人情味更是建立在深厚的信任和親密度之上:在臺灣如果路邊有個人停車說要載你,你不太可能上車;但在馬祖,無論任何人對你開車門,你都可以安心讓他載你去你想去的地方。基本上大家都互相認識,或知道是誰家的小孩,所以溫暖的人情味可以發揮到最大化,但壞處就是缺乏隱私,這和臺灣都會區就比較不一樣,在臺北不認識鄰居是很常有的事。 語言的部分,雖然大家都是臺灣人,但馬祖話屬於閩東語系,和臺灣常聽的臺語(閩南語的一支)差異極大,而且馬祖人即使說國語也和臺灣人有些許腔調差異,比較直觀的馬祖腔是,馬祖長輩會把所有的姓氏的姓都會念成注音三聲,也容易「ㄢ」、「ㄤ」不分,我自己也有這個問題,因為馬祖話比較沒有這樣的發音,但是我覺得下一代可能這個口音就不見了。 目前的馬祖雖然觀光立縣,但我以一個創業者的角度來看,馬祖相較沒有臺灣本島各產業的服務精神,主要也是因為早期在馬祖做阿兵哥生意較容易,所以轉型觀光服務業的心態上沒有跟著大環境一起建構和進階,學習風氣和意識也比較沒那麼高。

吳騏 57
吳騏 57
金門人

插畫藝術家,吳騏藝術工作室負責人,作品風格鮮明,類型涵蓋插畫、大型壁畫、立體裝置,經常受邀參展臺灣各大藝術季活動,於金門後浦16藝文特區開設「鳥語工作室」店舖。

「金門像一張白紙,有不同的可能性。」

我覺得金門和臺灣最大的差異是步調,其實就是城鄉差距。金門整體的氛圍很chill,好像沒什麼生活壓力,比如說在臺灣一天能做好的事,金門會分一個禮拜來做,這也是金門其實很有潛力但卻發展這麼慢的原因。我剛來臺灣的時候就被電爆了,不過我現在也很習慣臺灣的節奏,甚至可能比一般人更緊繃,因為在臺灣還是蠻競爭的,我給自己的壓力就會更大一點。 回金門對我來說是一種休息,金門人比較慵懶、「散仙散仙」,我蠻喜歡這樣的氛圍,像是在金門吃完晚餐會順便散個步,到每一間店聊天打招呼,不知不覺晃了一小時才回到家,在臺北快速吃完便當就要繼續工作了。 因為金門有一些計畫補助政策,青年創業的門檻和資金壓力低很多,讓很多人可以在金門找到自己的夢想起點,像是開一間酒吧、小吃店、咖啡廳、民宿、美髮店等,這幾年不只是活下來,還越做越好,相較在臺灣都會區創業,困難度還是比金門高很多,這個情況至少在臺灣六都不容易發生,也讓我覺得金門就像一張白紙,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

林宜蓁
林宜蓁
小琉球人

25歲研究生,1到6歲生活於小琉球,國小頻繁往來東港與小琉球,現於新竹就 學中,曾於大學時期回到小琉球田野調查「水流公」在地民俗信仰,並發表於期刊。

「我們以海為生,因此誕生知名的迎王祭。」

臺灣馬路上有紅綠燈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你可能會很難想像小琉球今年才有第一座紅綠燈,不過運作方式似乎也和臺灣一般馬路上的不一樣,有分時段和平、假日不同模式,而且竟然變打卡景點。我個人推測,以往小琉球的交通思維模式遵循海上駕船的習慣和默契,也比較偏鄉,大家有自己心中行車秩序的標準,所以島上沒有紅綠燈我覺得一點都不奇怪,在得知有紅綠燈時有嚇到,有種在海上航行時突然出現紅綠燈的怪感。 因為早期小琉球普遍靠天吃飯、以海為生的關係,小琉球的宗教信仰活動相較來說很盛行,小小一個島,就誕生出知名的小琉球迎王祭,在辦理程序上,與東港有著不一樣的特色但都遵循傳統,但據説島民更為虔誠。對小琉球人來說,三年一次的迎王祭非常重要,在臺灣的小琉球人過年不一定會回去,但迎王祭一定會回小琉球,迎王祭相當於全島大拜拜,熱鬧程度根本像是島上同樂會,是出外的親友相認的好時機;而且迎王祭時,小琉球全島禁止下水、商家也近乎暫停營業一週,所有學校直接停課一週,因此也會提早一週開學,但在臺灣除了少數的鄉鎮,宗教活動就比較難這麼有全面的區域共享性,教育政策配套也不會跟著走。 此外小琉球的水流公(海灘浮屍)信仰;源於當地人將這些人們懼怕的屍體帶回陸地協助埋葬,一旦顯現神蹟變會蓋廟供俸,並且透過迎王祭往陽廟靠攏,逐漸成為地方的重要信仰。過往小琉球人大約有七成是漁夫,大家很常出得去回不來,所以對於有靈性的東西心存敬意,也是出於同理心。

SINAN HANA
SINAN HANA
蘭嶼人

達悟族人,生長於蘭嶼朗島,開設角落Bais咖啡,亦成立實現個人理想的多元空間 Vahey(即達悟族語地下屋)。在臺北累積了咖啡與酒吧飲品經驗逾 15年,12 年前返鄉開店生活。

「對臺灣人來說沒有生命的物品,我們則是當人看待。」

蘭嶼是一個很有人性的島,十月之後因為天氣不穩定,是觀光淡季,讓島有休息的時間,因為如果像長灘島365天都開放給外面的人進來,其實這個島也會喘不過氣。我們南島語系是泛靈信仰,桌子、椅子對臺灣人來說是沒有生命的物品,我們則是把每個物件都當人看待,你怎麼對它,它就怎麼回饋你,所以島也是同理,要尊重愛護它,也需要休息。 對我來說,沒有錢就沒辦法在臺北生活,但是在蘭嶼可以。我很幸運從小就跟爸爸媽媽學習,我知道潮間帶哪些食物可以採集、什麼野菜可以吃,加上自己種菜,基本上在蘭嶼用不到錢。而且在蘭嶼就算有錢,也請不到人修理東西或蓋房子,很多工作都必須自己來,基本上九成的島民都會很多技能。 我的咖啡館名字Bais是達悟族語「角落」的意思,也是我爺爺幫我取的乳名,因為我出生在朗島這個村莊的邊邊角角,爺爺期許我懂得關懷在邊陲被忽略的人事物,也希望我把世界各個角落學到的東西帶回來。雖然我認為在本島生活需要錢,並不代表我覺得本島不好,因為我們缺少不了本島的資源。例如,當我在臺灣學習到蘭嶼需要的資訊時,我也會帶回Vahey舉辦講座或活動,就像我的名字,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都一樣重要。

許逸如(Selina)
許逸如(Selina)
20年的綠島人

島齡20年,在南半球結識另一半,回到東部一起構築令人響往的島嶼生活。當旅人身份消散,她成為綠島的解語者,用心記錄與守護土地,帶領每個人傾聽島嶼的故事與生命節奏。

「風雨同島,才是真正的島民。」

我和先生是上島創業,地緣關係不深厚,但是島上的媽媽們完全不在乎我們從哪裡來,他們只知道你決定在這裡定下來就等於這村的人。在我們幾乎誰也不認識、奔波申請文書與蓋房子的拮据階段,他們就主動分享菜園裡的食物、廟裡祭典的東西也都記得留給我們一份,教我們很多傳統生活智慧。 我覺得在綠島,氣候變遷讓生活不再那麼容易,補給與資源都有限。當風災席捲而來,沒有人能只靠自己存立,於是島民之間早已不分在地或外來,唯有攜手共渡,才是真正的同島一命。坦白來說,在綠島的生活有時效性,它的人口外流是自然而然的事,學生、長者為了求學或就醫,就是得在某個時間點離開綠島,並非去留自決,和臺灣生活很不一樣。綠島孩子一定會面臨在國中畢業未成年時離家到臺灣上學,綠島的爸媽經常也需要跟著孩子離開家園,或者提早接受離巢,多出來的空間就對外承租發展,直到他們階段任務結束,再評估回島的可能性。 在綠島我可以把一年分成冬、夏天兩季,冬天我會去旅行、吸收資訊,夏天再回來島上實踐,舉辦工作坊分享給島民。但一體兩面的是,在夏天要自律,必須儲備一整年的經濟來源,提早醃漬、保存冬季所需的食材如鐵甲、筍子,確保停船時不會斷炊。也因為我們有了孩子,我和先生才決定冬天不做生意,把時間用於陪伴孩子,因為我們比臺灣父母能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更短,我們需要在經濟與家庭面做心理調適,這也是綠島教我們的事,不然在臺灣做生意,一定能接客人就接,哪裡想這麼多呢?

Rene
Rene
澎湖人

37歲,出版業出身,現從事媒體特約美食線、酒線記者、酒類品牌自由公關,因喜愛日文文法與語調,曾旅居日本就讀語言學校,並在日本傳統清酒酒廠任職。

「澎湖人很會辨認魚,但這對臺灣人來說很陌生。」

我親戚家人也遍佈臺灣各地,小時候暑假蠻常到臺灣玩。我覺得澎湖人都很熟悉臺灣,但是臺灣人卻不太了解澎湖,我大學時甚至有同學相信「澎湖人都騎海豚上學」這種玩笑話,就算知道澎湖是最大的離島縣市,還是最常被問:「澎湖騎一圈要幾分鐘?」,臺灣人對澎湖的認知有時候真的有點扯。 因為澎湖的海域鹽分比臺灣本島海域、東北角海域都高,所以像小管或其他海鮮都比較好吃。澎湖人對海鮮的執著度普遍蠻高的,通常每一餐都有魚,我來臺北之後找不到新鮮的海魚吃很困擾,淡水魚無論怎麼料理,我都覺得它有很明顯的土味吃不了。澎湖的海幾乎都是熱帶珊瑚礁,所以你會發現我們的市場相較臺灣的有更多五彩繽紛的魚,澎湖人也很會辨認魚,但這對臺灣人來說很陌生,臺灣人對魚種或海鮮好像真的不是很清楚。 不過澎湖東北季風真的很強,大家都說新竹是風城,我在新竹唸書時卻覺得新竹的風沒什麼,我在澎湖念高中時,走在操場上,風是大到會走三步退一步的程度;跨海大橋上不管是騎車或開車,都會被吹到飄移,所以我現在在臺北生活,只要有一點風的天氣,我都會覺得「好澎湖喔!」雖然還是不一樣,因為澎湖的風黏黏鹹鹹的。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