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ISLAND
Share
離島人如何看一座臺灣島?
文|湯侑宸
圖|Jean Zhan
「馬祖腔的獨特之處,和臺灣腔差異極大。」
雖說臺灣已經很有人情味,但馬祖的人情味更是建立在深厚的信任和親密度之上:在臺灣如果路邊有個人停車說要載你,你不太可能上車;但在馬祖,無論任何人對你開車門,你都可以安心讓他載你去你想去的地方。基本上大家都互相認識,或知道是誰家的小孩,所以溫暖的人情味可以發揮到最大化,但壞處就是缺乏隱私,這和臺灣都會區就比較不一樣,在臺北不認識鄰居是很常有的事。 語言的部分,雖然大家都是臺灣人,但馬祖話屬於閩東語系,和臺灣常聽的臺語(閩南語的一支)差異極大,而且馬祖人即使說國語也和臺灣人有些許腔調差異,比較直觀的馬祖腔是,馬祖長輩會把所有的姓氏的姓都會念成注音三聲,也容易「ㄢ」、「ㄤ」不分,我自己也有這個問題,因為馬祖話比較沒有這樣的發音,但是我覺得下一代可能這個口音就不見了。 目前的馬祖雖然觀光立縣,但我以一個創業者的角度來看,馬祖相較沒有臺灣本島各產業的服務精神,主要也是因為早期在馬祖做阿兵哥生意較容易,所以轉型觀光服務業的心態上沒有跟著大環境一起建構和進階,學習風氣和意識也比較沒那麼高。
「金門像一張白紙,有不同的可能性。」
我覺得金門和臺灣最大的差異是步調,其實就是城鄉差距。金門整體的氛圍很 chill,好像沒什麼生活壓力,比如說在臺灣一天能做好的事,金門會分一個禮拜來做,這也是金門其實很有潛力但卻發展這麼慢的原因。我剛來臺灣的時候就被電爆了,不過我現在也很習慣臺灣的節奏,甚至可能比一般人更緊繃,因為在臺灣還是蠻競爭的,我給自己的壓力就會更大一點。 回金門對我來說是一種休息,金門人比較慵懶、「散仙散仙」,我蠻喜歡這樣的氛圍,像是在金門吃完晚餐會順便散個步,到每一間店聊天打招呼,不知不覺晃了一小時才回到家,在臺北快速吃完便當就要繼續工作了。 因為金門有一些計畫補助政策,青年創業的門檻和資金壓力低很多,讓很多人可以在金門找到自己的夢想起點,像是開一間酒吧、小吃店、咖啡廳、民宿、美髮店等,這幾年不只是活下來,還越做越好,相較在台灣都會區創業,困難度還是比金門高很多,這個情況至少在臺灣六都不容易發生,也讓我覺得金門就像一張白紙,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
臺灣馬路上有紅綠燈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你可能會很難想像小琉球今年才有第一座紅綠燈,不過運作方式似乎也和臺灣一般馬路上的不一樣,有分時段和平、假日不同模式,而且竟然變打卡景點。我個人推測,以往小琉球的交通思維模式遵循海上駕船的習慣和默契,也比較偏鄉,大家有自己心中行車秩序的標準,所以島上沒有紅綠燈我覺得一點都不奇怪,在得知有紅綠燈時有嚇到,有種在海上航行時突然出現紅綠燈的怪感。 因為早期小琉球普遍靠天吃飯、以海為生的關係,小琉球的宗教信仰活動相較來說很盛行,小小一個島,就誕生出知名的小琉球迎王祭,在辦理程序上,與東港有著不一樣的特色但都遵循傳統,但據説島民更為虔誠。對小琉球人來說,三年一次的迎王祭非常重要,在臺灣的小琉球人過年不一定會回去,但迎王祭一定會回小琉球,迎王祭相當於全島大拜拜,熱鬧程度根本像是島上同樂會,是出外的親友相認的好時機;而且迎王祭時,小琉球全島禁止下水、商家也近乎暫停營業一週,所有學校直接停課一週,因此也會提早一週開學,但在臺灣除了少數的鄉鎮,宗教活動就比較難這麼有全面的區域共享性,教育政策配套也不會跟著走。 此外小琉球的水流公(海灘浮屍)信仰;源於當地人將這些人們懼怕的屍體帶回陸地協助埋葬,一旦顯現神蹟變會蓋廟供俸,並且透過迎王祭往陽廟靠攏,逐漸成為地方的重要信仰。過往小琉球人大約有七成是漁夫,大家很常出得去回不來,所以對於有靈性的東西心存敬意,也是出於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