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ES
Share
臺灣特有亞種的故事
小雲雀、水鹿、黑熊、雲豹
文|椛沁
圖|顧萱
在澎湖,總有一道清亮的聲音自空中劃過,那便是澎湖小雲雀(Alauda gulgulacoelivox)的鳴唱。這種小巧的鳥兒在臺灣澎湖是特有亞種,也是澎湖縣鳥。 斑駁的羽色如經年風沙拂過的岩石,黃褐而素雅。牠常出沒在乾燥、多石、低矮植被的土地,與環境幾乎渾然一體。牠不依靠華麗羽飾爭奇鬥豔,而是倚仗在高空盤旋時唱出的歌聲,低調卻堅定地訴說著自己的名字。 遙遙相對的是臺灣本島的小雲雀,羽色為黃褐色,帶有黑褐色縱斑,後頭羽更加長,呈現冠羽狀。相較下澎湖小雲雀羽色更濃,且嘴喙更為厚短。兩者源於同宗,卻因地理切割走出各自獨有的樣貌。關於澎湖小雲雀,有一則民間傳說是這樣敘述的:「孩童若戲弄雛鳥,將來生下的小孩會是啞巴。」古老的叮嚀看似迷信,實則藏有對自然最深的敬畏。
邵族古老傳說,一頭潔白的水鹿自天穹奔馳而來,穿越山嶺,引領族人走過幽谷與湍流,最終來到日月潭畔。有人說,那是祖靈幻化的引路者,投身湖水,引來群魚與甘泉滋養萬物。由於長時間地理隔離與氣候變化的交織,島嶼上的物種逐漸與大陸分化,並開始適應後來的土地,長時間下來,便發展出與祖先不同的外觀與習性,孕育出多樣且珍稀的「特有亞種」,成為自然演化與時間沉澱的見證。 而今日臺灣的山林間,仍有一種真實的「 靈鹿 」生存於林影之中⸺ 臺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牠們是臺灣體型最大的草食性哺乳動物,身披深褐短毛,隨著春夏來臨換上黃褐新衣,沒有斑點的身影在林蔭下顯得格外沉靜,正如其學名 unicolor所言,單一、含蓄,如山霧般迷濛。 水鹿多棲息於中高海拔山林,常於晨昏間現身草坡與溪畔。秋日是角鬥的季節,雄鹿會以鹿角決勝,以泥浴散發氣味吸引配偶。冬末鹿角脫落,春天到了會重新生長,至到夏天鹿角才會逐漸堅固。但由於鹿茸的商業價值,即便被列為第三級的保育類動物,仍然會受到干擾,也是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
崎嶇的山林深處,忽然一道沉靜卻堅毅的身影,牠披著烏黑亮澤的皮毛,胸前一道彎月般白色 V 形斑紋,如夜色中閃耀的星河。牠們是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臺灣唯一的原生熊類,是具象徵性的特有亞種之一。 黑熊的祖先於冰河時期自遷徙而來,由陸橋進入臺灣。牠體型粗壯、毛色黝黑,多棲於一千至三千公尺的高山密林中,白日匿跡森林裡,夜幕降臨後才悄然現身覓食,野果、嫩葉、昆蟲與哺乳動物......,雜食的習性使牠成為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種子傳播者與食物鏈一環。 在布農族文化中,黑熊被稱為「Tutumaz」意為英雄,象徵勇敢與守護。也有傳說認為牠曾幫族人化解災難,並教導人類遵守分食的規矩。儘管各部落故事略有不同,皆顯示出黑熊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神聖而尊崇的地位。但隨著棲地破碎、人熊衝突與陷阱誤捕等威脅加劇,黑熊已被列為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透過定位追蹤、紅外線相機與社區監測,研究人員正努力了解其生態習性,盼能為牠留下安全的山林棲所。
牠已從臺灣山林消逝,至今只留存在標本典藏室與耆老的記憶中。臺灣雲豹(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2014 年(部分源於 2013 年的調查)正式被科學界宣布滅絕,並於 IUCN 紅色名錄列為滅絕物種。 臺灣雲豹身披金黃底色與雲狀斑塊,過去最被認為是區別臺灣亞種的「尾巴較短」以及齒骨構造異常,經分子分析證實並不具足夠科學支持,現分類仍存疑,認為牠不構成獨立亞種。即便如此,在臺灣文化脈絡中,牠仍別具意義。 排灣、魯凱族稱其為「li'uljaw」或「likuljav」視為祖靈顯現,常現聖地傳說中。而科學調查亦不斷追尋,2001 年至 2013 年間在南部的大武山與中部山區,裝設超過600 支自動相機,卻未拍攝到任何雲豹蹤影,也宣告了物種的消逝。 牠的消逝顯出「近緣分類」與「地方文化認同」之間的分歧,學術上或許不認同牠是獨立亞種,卻無法磨滅牠對原住民族群與臺灣生態保育的文化價值。同時,牠的消失,是臺灣大型原生貓科動物的謝幕,也象徵著生態斷層。如今牠只存於標本與記憶中,成為我們與自然關係錯置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