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鳥類嚮導洪貫捷

當興趣變成職業

文|編輯部

圖|蔡豫寕

洪貫捷
洪貫捷

大約是讀國小的時候,剛好碰上週休二日剛開始實行,國內旅遊開始發展,假日有時會跟著家人,和爸爸登山社的朋友們一起上山,當時我也會拿著家裡的望遠鏡去賞鳥。雖然嚴格來說,並不算真的有意識做這件事,但或許就在那時,在我心中埋下一顆種子。 上了大學後,因為分數落點的關係,我自然而然進了成大生物系。生物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分子到整個生態系都涵蓋其中,起初我選擇進入植物實驗室,同時也在社團加入野鳥社。到了碩士時,覺得還是對鳥類比較有興趣,於是決定改做鳥類研究。

意外開啟的職業之路

還記得第一次真正帶人賞鳥,是2008年在讀碩班時,以前大學野鳥社的同學到紐西蘭打工,剛好遇到想來臺灣賞鳥的英國人,於是把他介紹給我,促成了我的第一場賞鳥導覽。有了一次經驗之後,除了客人們口耳相傳,也開始與旅行社合作。現在,我的客戶大部分都是專程來臺灣賞鳥的外國朋友。 雖然疫情期間導覽工作一度中斷,但在邊境開放之後,現在的工作量也逐漸穩定,去年就帶了至少120天的賞鳥導覽。主要的工作內容,其實跟一般旅遊業者很像──確認人數和行程之後,幫客人買機票、訂住宿、安排交通等,最後才是核心部分:親自帶著他們去尋找、認識臺灣的鳥類。

鳥類嚮導的工作日常

帶賞鳥導覽時,最理想的行程是日出前集合出發,等天一亮就抵達第一個鳥點,一路觀察到天黑。如果還有體力,夜晚還能繼續找貓頭鷹,一天下來,最多可能會看14-16個小時,對一般人來說體力負擔不小。不過因為賞鳥是興趣導向的娛樂,而且很多愛鳥人士都很瘋,行程自然就會排好排滿。 而且臺灣因為早期林業開發,山上留下了許多林道,讓賞鳥變得相對輕鬆。很多時候我們會開車前進,一旦聽到鳥鳴,或是看到有開花、結果的樹木,就停車下來觀察。走個一兩公里,再往下一個地方開去。 賞鳥時,我必備的工具第一是望遠鏡,第二是雷射光筆。當我們透過聽覺找到小鳥的位置後,就會以雷射光筆的光點當作座標,告訴客人鳥兒的位置,大約是在光點上方大約多高的地方,這樣比手指更精準,也不會因為直接指向,而嚇到牠們。

保持對生活的熱情

幾乎所有鳥類嚮導都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很多人曾在NGO組織工作,或擁有碩士、博士學位,並參與過保育或是學術研究。不過因為研究和保育工作的薪水天花板較低,才會有許多人逐漸轉向旅遊業,或是兩邊同時經營。 不過,要成為一名鳥類嚮導,除了專業知識的累積,我覺得人格特質也很重要。我本來就是個雞婆、喜歡參與,習慣照顧身旁的人,出門賞鳥時,只要旁邊有人同行,我也會習慣確認大家有沒有看到目標鳥種。 此外,好奇心以及對自己文化的熱情也不可或缺,因為常會有外國朋友問起兩岸關係,或是詢問臺灣能源配置、檳榔西施文化、雪山隧道歷史等各種話題,如能對各種話題都略知一二,就能輕鬆與客人互動分享。對我來說,擔任鳥類嚮導不只是帶大家看鳥,也是一種文化與知識的交流、讓世界更認識臺灣的方式。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