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讀,他們眼中的世界

閱讀島嶼

文|林佳蕙

圖|Jean Zhan

庫索
作者早年曾於媒體工作,在旅遊途中意外接觸到日本的離島之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探索過程。在他的調查中發現,日本多數的離島雖無人煙,但有人居住的小島卻已多達四百多座。在探索離島的旅途中,他了解到每個島因環境特色和居民的不同,自成一格,有人抱持夢想特別來此尋求遠離都市的新生活,也有人在離島的特殊環境中,面臨生活挑戰。日本因為地理位置近、歷史淵源深厚,和臺灣一直有著不少交集,雙方人民不僅維持著頻繁的交流與往來、在文化上相互影響,就地理版圖而言,兩者也有共同特徵⸺皆由不同的島嶼構成。因此,這本針對數個日本離島進行觀察與記錄的書籍,便顯得特別有其參考價值。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書寫方式,呈現夢想與掙扎,而這些來自鄰近島國的經驗,讓我們讀來也深刻有感。
鄭維中
臺灣島在大航海時代進入了世界的視野,成為霸權思忖爭奪的要地,並非偶然。由此時期探入臺灣作為一個島嶼的歷史,並且了解它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戰略或經貿角色,更有助於我們推測未來。這一本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鄭維中所書寫的專書,除卻晦澀的學術語彙,以清新流暢的文字節奏娓娓道來,先為讀者自地理環境條件上剖析臺灣在航海時代的可能性與限制,接著便以不同歷史人物在各個時期所面臨的挑戰為實例,分析當時周邊國家的政治與經濟變化,對於每個人物的行動所產生的影響,並且扼要地在每個章節的最後點明由歷史人物面對事件所獲得的省思與學習。本書深刻展現史學如何透過回顧過去找到思考未來的基準點,對於這個世紀的讀者而言,依舊具有參考價值。
陳黎
來自花蓮的詩人陳黎,於 2000 年代初期出版這本曾被詩評家奚密譽為「本土詩學的里程碑」的詩集。在臺灣當時的社會氣氛下,詩意的字句貼合著彼時高漲
的臺灣意識,傳遞著對於島嶼身世的深刻感知,而這些詩句即便就今日讀來,也仍因真實的洞見而顯得雋永。而這樣的感性觀察與書寫,有著特別的位置。出生在花蓮的詩人,在一個不被視為中心的位置,自外於地理與文化場域的權力中心,提出他的所思所想,有著不同的視角。在詩集內收錄的〈花蓮港街・一九三九〉中,我們讀到一個時代中臺灣城鎮在不同文化洗禮下的景象;〈福爾摩莎・一六六一〉帶我們看回大航海時代下傳教士眼中的島;〈島嶼之歌⸺給臺灣的孩子〉集結不同住民的文化詞語;〈島嶼飛行〉則已有若空拍機的角度,收錄臺灣的奇山異景。藉由這些詩性的文字,讀者得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瞬時進入由陳黎選取的時空切片,並且從詩的角度塑造關於島嶼的想像。
陳淑華
臺灣島作為持續容納不同移民的海上方舟,自然呈現了滋味多樣的豐富性,而餐桌上的菜色呈現,也成為最能帶動文化觀察者感官體驗的一式文化縮影。由曾以採訪工作為業的陳淑華所撰寫的《島嶼的餐桌:36種臺灣滋味的追尋》,以平實親切的語調,帶著讀者登上了這座位於太平洋一角的海上方舟,從自家熟悉的閩南飲食為開場,逐見不同影響之下的飲食變遷。翻看書頁,才知道要讓炒飯的米粒不黏成團而順口好吃,起其實要歸功於混入「在來米」基因的日本人的「蓬萊米」;而大家熟悉的「大魯麵」其實來自隨國民政府遷居來臺的北方飲食文化,與原本在臺南地區所習的「魯麵」有所不同;今日到處可見的義大利麵店,在當年終於越顯普及,其實和解嚴也有些關係。所有的飲食起源與發展都有其原因,從我們的餐桌深探,便可知這座島嶼的身世不凡,並讓我們更加珍視眼前的佳餚。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