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馬祖國際藝術島〈轉厝計畫〉〈傾聽島嶼的聲音〉

策展人陳宣誠:傾聽島嶼的聲音,挖掘被掩蓋的真實

整理|Eika Huang

圖|陳宣誠

我會參與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策展,主要是因為廖億美老師的邀請。馬祖是個相當特別的島嶼,除了地理、生態條件與其它們我所熟知的島嶼不同,它還被歷史與戰爭深刻影響著。回溯馬祖作為戰地政務的時期,它是國軍駐紮的重要據點,因此可以發現整個島嶼被刻意「偽裝」與重塑,例如地道、哨體、海岸邊的軍事設施,形成被地緣政治緊密纏繞的空間,也讓居民與海洋的連結產生斷裂。 對我來說,馬祖是個「被隱藏、被掩蓋、被改寫」的島嶼,因此讓我開始思考,該如何重新看見它的真實面貌?又該如何以藝術的方式回應它?因此在策展前期,我思考的問題有三個:第一,如何把這座島嶼重新「打開」,把那些被覆蓋的歷史與空間挖掘出來;第二,怎麼重建島民與海洋之間的連結,彌補過去長期斷裂的感知;第三,在面對戰地政務歷史遺留下的時間痕跡時,藝術家可以如何與時間對話? 我們的第一步,是帶著學生、研究者等進行實地調查,訪談居民、繪製地圖,試著盤點這座島嶼上的資源與記憶。我們關注的內容非常多元,包括地質、石材、植物樣貌、民宅建築形式、駐軍與居民的互動關係、當地食材如何烹調、民間信仰如北竿的白馬尊王......等。透過深度的田野調查,挖掘馬祖深層、曾經被壓抑的故事。 第二階段,我邀請八組藝術家,他們不見得都是純藝術背景的創作者,有聲音藝術家、植物研究者、陶藝家,也有關注文字、語言與材料質感的創作者。他們從第一階段的基礎出發,發展出各自的深入觀察與創作。舉例來說,聲音藝術家便以馬祖特殊的聲音環境作為切入,記錄坑道裡的低頻共鳴、海岸線的抽砂聲、甚至從中國大陸遠處飄來的機械運作聲響。這些聲音不只是素材,更是一種時間與地景的印記。而植物藝術家則深入覆蓋性極強的掩蓋地景中,試著辨識那些隱藏其中的原生植物樣貌,試圖拋出一些疑問,梳理植物的演替關係,辯證島嶼過去與現在的關係為何? 這些跨領域的觀察與創作,幫助我們深入這座島嶼的本質,最終,我們也將這些作品安置在碉堡、坑道等空間中,讓觀眾進入展覽的同時,也重新踏上與島嶼、與海洋對話的路徑。 我一直覺得「展覽的語言」不是我賦予的,而是從地方「長出來」的。就像當時〈傾聽島嶼的聲音〉入圍台新藝術獎時,評審說:「這個展覽,只有在這裡看得到。」這句話讓我很感動,也精準描述我們的初衷。 我不是要建立一套策展論述,然後讓觀眾照著理解。我想做的是,創造一個條件,讓藝術家、居民與觀者都能在這個空間裡,去重新接觸、感受與理解一個地方的本質。這個本質可能是視覺的、嗅覺的、故事性的,也可能是一種很難用語言形塑而成的感知。 這也回到「島嶼」本身的意義,特別是在馬祖策展,沒有一件事情是理所當然的。你要買材料、找工具、協調人力,甚至有時連基本的物資都需要從外地運來。這些不便與限制,反而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島嶼上有什麼資源,什麼是在島嶼可執行的方案。 所以無論是前期的田野、創作、展場建置、甚至日常生活,所有的事情都因為這座島嶼的特殊條件,而變得不一樣。這樣的不便帶來差異性,也是在馬祖策展時,最深層想探討的題目。所以我總認為,策展不是展示藝術品而已,而是重新打開一個地方,讓人看見它真實的樣貌,甚至重新想像它的未來。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