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Share
走進臺灣鏡像之島,看見相反的地形與生態
文|梁雯晶
圖|LICHIHMAN
「鏡像」為鏡中倒映出的影像,它呈現出與現實相似,卻完全顛倒的世界。透過鏡像的觀察,我們得以看見那些在日常中因習以為常而被忽略的特質。試著想像一下,如果世界上存在一座「臺灣的鏡像之島」,它會是什麼模樣?
位於赤道附近的新加坡,屬於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常年高溫濕熱,沒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國土面積僅 735.7 平方公里,以高密度的城市規劃與高度發展著稱。同為氣候炎熱、面積不大的海島國家,新加坡卻幾乎沒有臺灣常見的天然災害──颱風與地震。 這是因為赤道地區缺乏颱風生成所需的「科氏力」,因此赤道 300 公里範圍內幾乎不會有颱風形成。加上新加坡剛好位在古老且結構穩定的巽他板塊上,境內沒有斷層帶通過,發生地震的機率極低。即使有偶有「地震」,也是受到鄰國波及,通常震感輕微。 與地處板塊交界處,多地震、易受颱風侵襲的臺灣相比,新加坡不太需要擔心天災的威脅。但穩定的地殼結構也意味著少有劇烈的地形變動,缺乏高山與複雜地貌,新加坡全境「第一高峰」為 163 公尺的武吉知馬山,與高山密度極高的臺灣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位於南太平洋的吐瓦魯由9個珊瑚環礁島嶼組成,總面積僅 26 平方公里,國家人口數不到一萬人,是世界上國土面積倒數第四、人口數第二少的國家。 這個因為地處偏僻、缺乏旅遊資源,號稱「全世最最少遊客到訪」的國家,是臺灣的邦交國之一。與臺灣山岳綿延的立體地貌相比,吐瓦魯可說是極致的「超扁平島嶼」,全國平均海拔僅約 2 公尺,全境無山丘河流,最高之處不到 5 公尺,幾乎是一座漂浮在海平面上的國家。也因為地勢過於低平,吐瓦魯很可能成為世界上首個因氣候變遷危機而消失的國家,隨著海平面逐年上升,專家預測 2050 年吐瓦魯首都的一半國土將遭海水淹沒,國家存續面臨實質威脅。 吐瓦魯沒有高山作為屏障、也無淡水資源可儲備調節,居民必須仰賴雨水集蓄或進口淡水,生活條件遭受限制。相較地形條件複雜的臺灣,雖有頻繁天災,但自然資源豐富,締造了安居樂業的生存空間。
若說起最像「鏡像臺灣」的島嶼,以外型與地理位置的對稱性而言,非馬達加斯加莫屬。這座位於南半球、橫跨南回歸線的大島,與臺灣同為海島國家,分別位於對襯的南、北緯 23.5 度上,卻在氣候、生態、地形與資源條件展現出近乎相反的樣貌,猶如映照在赤道彼端的一面鏡子。 馬達加斯加位於印度洋,是世界第四大島嶼,面積約為臺灣的 16 倍大。南回歸線貫穿國境中部,擁有從熱帶雨林到乾燥草原的多樣性氣候。西部和南部內陸地區氣候乾燥,形成草原及沙漠地形。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與聖嬰現象影響,乾旱情形加劇,導致農作困難、水源匱乏,對居民生活與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位於北極圈內的斯瓦爾巴群島,是挪威管轄下的極地群島,號稱「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氣候寒冷、陽光稀少,全年大部分的時間被冰雪覆蓋,即使在最「溫暖」的夏季,氣溫也僅有 5 到 7 °C。 斯瓦爾巴群島的冬季漫長且黑暗無光,從每年的10 月中旬開始,太陽就不再升起,島嶼進入長達四個多月的「極夜」時期。與炎熱潮濕、四季分明的臺灣相比,斯瓦爾巴群島幾乎是一座「只有冬天」的極地之城。 在如此極端的氣候環境下,斯瓦爾巴群島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座「禁止出生與死亡」的城市。由於當地土壤為永凍土,人類若在此死亡難以自然腐化,為避免傳染病孳生,依據當地法令規定,生病之人與老者必須送回挪威本土休養,禁止在此地下葬。此外,斯瓦爾巴群島上也沒有設立醫院,也不准孕婦在島上生孩子,必須返回挪威待產。 這些「鏡像之島」看似遙遠,卻像是一面面反射出臺灣樣貌的鏡子。因此當我們注視著這些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島嶼時,也重新審視不足的地方,並提醒我們更加珍惜這片土地的資源,學習與自然共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