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 UNIQUE
Share
不只吸睛!超越外貌的生存智慧——
從大自然學到的多元審美課
口述、整理|蝌蚪老師、田育志
圖|何昀芳
五彩斑斕的羽毛、鮮豔奪目的鱗片,大自然中常能見到色彩繽紛的動植物;同時,也有外表樸實的生物,默默隱藏在環境之中。其實,人類對生物「好看」或「不好看」的判斷,多來自主觀的審美標準,但對每一個物種而言,這些外貌特徵都是為了生存與繁衍而演化出的結果,並隨環境變化持續進化。 自然界的「美」與「醜」,從來不只是外表,而是生存智慧的體現。現在,讓我們跟著生態教育專家蝌蚪老師走進大自然的教室,透過不同的案例,重新探索生物演化過程裡的「美」是什麼。
在觀察生物時,不管我們覺得牠長得漂不漂亮,牠的外貌都與生存和繁衍息息相關。這正是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的「性擇(sexual selection)」概念:生物會選擇對牠們更具吸引力或具備特定特徵的伴侶繁衍後代,而那些沒有被選擇的生物,則因無法繁殖,基因無法延續,最終被自然界淘汰。


研究發現,深色或黑色鬃毛的公獅子會更容易獲得母獅子的青睞,擁有較多的交配機會。然而,母獅子之所以偏愛深色並非出於單純的審美,而是當獅子健康時,鬃毛會趨向黑色,所以母獅子會以此作為判斷標準,挑選身強體壯的公獅子共組家庭,讓後代子孫繼承健康基因,而且其他獅子也不敢貿然挑戰強壯的公獅子,讓幼獅能得到更多保護。 鮮豔的羽毛也是許多公鳥吸引異性的利器,像是羽毛上擁有眼斑的公孔雀,會藉由開屏姿態來向母孔雀求偶。台灣特有種的公藍腹鷴則更加獨特:牠那泛著金屬光澤的藍色羽毛,搭配白色短羽冠、中央尾羽,以及頭頂的紅色肉冠和紅腳丫,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為求偶季節最耀眼的存在。
剛剛提到的公藍腹鷴,除了一身漂亮羽毛,在求偶期間,紅色肉垂會膨大,並藉由不停地點頭和拍翅,向母鳥展示身上繽紛亮眼的羽毛,甚至還會追著對方跳起求偶舞,只為了爭取母鳥的青睞。不過說到求偶舞,就不得不提華美天堂鳥這個物種,牠們擁有世界上最黑的羽毛,為了吸引配偶,會展開披肩般的漆黑飾羽,圍繞著雌鳥,以半圓形的路徑跳起舞來,直到雌鳥接受牠的追求。華美天堂鳥在跳舞前對場地十分要求,牠們可以花上好幾個小時,在森林的地面上清出一塊空地作為舞台,接著才會翩翩起舞。


除了跳舞、蓋房子,生物界還有許多不同的求偶方式,像是雄性的非洲牛蛙為了爭取配偶,會在水塘中互相較勁、打鬥,宛如一場「比武招親」,贏家才能取得美人歸。至於台北樹蛙則是透過鳴叫聲吸引異性,牠們還會挖鑿地洞,躲在洞穴中鳴叫,擴大聲音來吸引異性靠近。某些雌性蛾類,則依靠身上的發香器(或稱毛筆器)來散播性費洛蒙,這樣的氣味甚至能吸引幾公里外的雄蛾飛過來。
每種生物的外貌或行為,都是自然界審美的一部分,無論鮮豔或樸素,都承載了適應環境的智慧。因此,從各式各樣的外型到五花八門的求偶技巧,我總是引導學生,不要單純以「美」或「醜」來評價生物。這樣的標籤源於人類主觀的價值判斷,而對生物而言,演化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變得愈來愈漂亮。


生物從來不會在意牠們所沒有的特徵,而是會將能量留在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把自身的特質發展到極致,因此自然界才能孕育出如此多樣的生命形態,以及千奇百怪的求偶方式。「我都跟學生說,不管你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好不好看,你一定有比其他人擅長的地方,要去看看你的特質。」這是我從大自然身上體會的心法,只要把時間和心力花在對的事情上,自然就會散發出屬於自己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