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從認識商店商標 logo 及學校校徽 logo 的設計目的與蘊含意義出發,從中觀察並討論配色、圖案、圖文編排關係,美與不美的原因之美感概念,使學生了解構成設計的合目的性的重要。
現在市售手搖飲非常盛行,透過學校附近手搖飲店家引導學生進入質感的探討,觀看不同品牌的手搖杯的異同,這些不同容器有什麼樣的考量?對於消費者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課程中將構成美感概念帶入生活,結合校本跨領域課程,給予學生更完整的生活運用。
透過孩子敘寫故事的方式將生活情境放入課程中,以收集、實驗並分享的方式讓孩子直接觸摸、再次檢視、彼此共振質感的種類、感受、依據、運用。
讓學生藉由校園的觀察與探索,了解校園中出現的豐富色彩,以建築物、自然與其他做為大分類,再以分區、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利用色票採集校園色彩
將同年齡分群的班級所調出的顏色進行彼此的搭配,最終將學生搭配的色彩組合,放大繪製於學校閒置不用的帆布。
講解水泥灌模基本原理與實作,再將完成的水泥花器植入多肉植物(或其他校園小草花亦可),完成後進行成品分享與回饋。
美感就是一把尺,探索比例,感受比例,體會比例之間的關係,將比例的拿捏穿在身上,日日實踐。
以色彩為主軸,運用美感影片做為開場,引導學生從生活空間的色彩美感切入,讓學生啟動察覺周邊色彩變化的細節之感官,並能感受到這些豐富的色彩氛圍與其生活的關係。
帶著學生藉由活動開啟五感體驗,累積感官經驗,探索生活中的色彩關係,並重新觀看自己與觀看他人,尋找合宜適宜的色彩關係。漸漸能關切和發掘生活周遭中自然物之美。
學生能覺知立體構成的美感要素,並分析各國中小學學生的營養午餐所呈現的立體構成美感要素。
同學們將認識什麼是質感並注意到生活中有許多不同質感的存在,質感有各種感官感受到的質感,物質表面的質感,也有心裡層次的質感。
學生能了解藝術的構成元素與基本原則,並嘗試運用美的形式原理在生活之中,透過探索歷程,主動發掘、嘗試錯誤。
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植物色彩調性,跨域結合生物學科知識了解成因,並透過實作萃取顏色,製作校園專屬的秋季植物色票。
以拼貼的方式,思考比例、色彩與材質的構成形式。完成一張可以攜帶餐具又可平鋪使用的餐墊。
希望藉由這個課程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甚麼是「構成」,它在生活裡的重要性何在?觀察物件的擺放位置及相對應的關係,體驗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藉由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累積整理術的經驗,從改善自己的書桌開始,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在本課程中,期望能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結構的美感,這些器物不只有勇有其功能性,同時也能兼顧美感。
課程讓學生明白植物在環境裡中的色彩與陽光與水分的互動,藉由收集植物研磨色彩與刷色,觀察植物葉綠素與葉黃素花青素變化,並且拍照記錄存證,並注意褪色狀態與色彩變化。
讓學生發現生活中不同質感搭配的合宜性外,配合環保議題設計環保燈罩。鼓勵學生觀察與發現各種材質的美,並嘗試合宜地搭配材質來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