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來自生活經驗的累積,讓學生以點線面12宮格來探索基本造型的組合美感。
構成裡,元素組織包含樣式和比例,以書本、文具以及生活用品等物品,學生能夠將課堂上使用的相關物品加以分類,透過布局排列,產生合宜的生活空間。
從生活中發現我們所需的「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器具或物件組成,或是同一物品包含了不同材質的面向。讓生活有感,便以搜集不同質感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建立出生活的美感經驗。
本次課程設計企圖以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 經由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讓學生發現結構的穩定美感、 在力的關係中尋找生活的器物、 傢俱 、 建築等哪些來自於結構的美感設計。
此課程帶領學生應用「構成」的美感構面,穿插「質感」的融入,與「比例」間的視覺平衡關係。構成(構圖)技巧在視覺設計中是基本觀念,在攝影繪畫中是入門或專業皆可運用的手法。
以堆疊的穩定結構為主題,先運用石頭來認識堆疊結構如何保持穩定:例如重心的位置的上或下,支撐面積的大小以及石頭彼此重量的擠壓作用等,形成堆疊結構穩定的因素。
連續圖案的設計,根據數學的連續四方進行延續性的圖案設計。花布的設計可以跟日常使用的合宜器物與配置,進行成套的搭配與和諧簡潔。
從發現生活環境中紙材運用之質感採集為起點,先接觸各種紙材表面,再閱讀及感知紙材的表面觸感、光澤、功能性等訊息,以累積學生個人對紙材的「質感經驗」資料庫。
色彩影響感官感知,覺察生活中色彩是多樣的,色彩的使用是有意義的,能夠做美感判斷、欣賞並進而能思考及選擇合宜的顏色與配色!
本課程聚焦在「物件之間的視覺面積比例美感」的分析與營造的體驗。
藉由博物館學的觀察「繪畫」的形式,學生實地記錄、設計版面、在紙上構思,紀錄豐富創作和行動的過程。
課程從地心引力結構測試開始,嘗試解決重力導致鋁線變形、搖晃、傾斜等結構問題,嘗試讓形與重力取得平衡。
將學校學生餐廳作為課程的美感實驗場所,從餐點的擺盤、餐具的適宜使用到用餐環境的建議,讓學生以學生餐廳的觀察、思考、調整來思考美與生活的關係,讓美感實踐於生活,深入生活。
在社群媒體上大量的食物圖片展現了料理中擺盤的美感呈現,食物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在餐廳廚房裡,擺盤更是廚師料理的最後一步,也是客人對菜餚的第一印象,所有的準備都在這一刻綻放!
視覺閱讀的習性大解構為此次課程的主要目標,以美感構面中的構成為主要課程發展,搭配圖文菜單排版製作為版面構成的實作練習。
我們對於現實,自外界意象所得來的經驗,如果搬到畫布上,它只屬於構成繪畫的純粹基本要素—點、線、面、色彩—多樣的組成,所以此次課程從「點、線、面」至美的形式原理開始。
藉由蒐集並製作質感資料庫與生活物品質感的觸摸建立連結,最終組裝立體牛。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知道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並且可以從生活中
進行質感書腰設計,以自己閱讀範圍的書籍,尋找書中的三個句子,進行質感的分析與詮釋,包含材料的感覺書寫,並製作質感片,練習質感的再造。製作書腰,質感美感帶入構成美。
以結構的構面為主,利用三張硬卡紙來作為展示版的大小。先以草圖與模型來試驗結構的穩定性,設計的限制在於如何能張開立起來並且陳列給自己與觀眾觀看自己創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