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型錄再詮釋─美感讀報課 | 美感教育

名畫型錄再詮釋─美感讀報課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南市立復興國民中學
  • 教師:余秀蘭
  • 課堂: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課程透過四個活動鷹架,以《安妮新聞》第四期為自學文本,以學思達教學法帶領學生進行《安妮新聞》創造性閱讀的學習歷程:

【啟】快速瀏覽報紙,掌握文章主題及編輯特色。閱讀《安妮新聞》策劃緣由,自選關鍵字掌握編輯目標。

【承】詳讀〈20世紀名畫型錄〉,擇一作品重新下標題。透過小組競答討論,了解新標題所指,藉以認識名畫,並感受同學對名畫的理解與詮釋。

【轉】利用〈20世紀名畫型錄〉裡的畫家、作品及時代等專有名詞,仿造第2頁「字詞鏈結遊戲」重新設計一組字詞鏈結遊戲。作品投影於螢幕讓全班試玩,體驗遊戲創意發想過程,同時加深名畫印象。

【合】學生安靜閱讀自選感興趣的篇章,對應《安妮新聞》的編輯初衷,寫下自己閱讀過程中的學習感受,後設思考《安妮新聞》帶給大家什麼新意與啟發。

課程目標

  1. 能掌握及欣賞《安妮新聞》的編輯特色與目的。
  2. 能掌握文章訊息並轉化思考,展現個人獨特的觀察與見解。
  3. 能透過自學、討論、分享與比較,感受與欣賞同儕創意及見解。
  4. 能覺察個人讀報歷程中的學習感受,後設思考《安妮新聞》編輯初衷。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採用《安妮新聞》第四期為閱讀文本。課程目的並不是把《安妮新聞》當作是引導另一個美術創作單元的「素材」或「工具」,而是帶領同學去體會一個「充滿創意與驚喜」的「驚奇文本」。然而這樣的報章編輯手法卻讓一位長期推動閱讀的國文老師感到困惑與挑戰。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為《安妮新聞》的編輯舵手是建築與設計背景專長的人才,他們追求美,更追求創意與巧思。這些巧思表現在主題設定、文章選編、圖文處理、遊戲設計、跨期呈現等編輯手法上,在在挑戰了文字閱聽者的閱讀習慣。

在一場校內領域教學成果分享中,音樂科陳友梅老師提供了這樣的回饋:「以圖像導向的編輯,和傳統文字導向的編輯非常不同,卻很貼近新世代接觸新知的媒介和閱讀習慣,像網路塊狀的多元畫面呈現,並且運用他們感興趣的元素,例如迷宮、字詞鏈結遊戲,和時下流行的表情符號,更能引起他們想要繼續閱讀下去的興趣!」陳老師一語中的說出《安妮新聞》為何能吸引學生的原因!

我對於《安妮新聞》美感閱讀課的想像不是國文閱讀,而是讓學生在報章的素材中看到一個創意的世界,在不按牌理出牌的編輯創意中,學習到用新奇的眼光、創意的手法來呈現知識。這樣的課程目標並不容易,它一方面要學生認真閱讀和體會,另一方面又要有新的創意覺察。因此本課程採用學思達教學法,把《安妮新聞》定義為自學素材,並透過學習單設計來搭設學習鷹架,讓學生透過自學思考和活動討論,一步步探到課程核心,成為一個能協作、有創意的人。課程中所展現的學習氛圍出乎預料的良好!

第一個案例是,我請學生從〈The Anne Times《安妮新聞》策劃緣由〉一文中選出自己覺得重要、有共鳴或是感得好奇的三個關鍵字。其中310班茅宇翔同學對芬蘭的「無課綱」計畫感到好奇。他問:「因為台灣教育都有清楚的課程,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內容。如果是無課綱,那老師要教什麼?」

我在回答學生之前,請學生先思考無課綱教育的可能樣貌?學生怎樣學習?老師怎樣上課?教室是怎樣的氛圍?310班林仕騰同學主動分享他的觀點:「它應該是想要讓學生多方嘗試,沒有課本代表學生可以嘗試的東西更多,可以在裡面發現自己的興趣,不像現在教國文教數學,我們就是單純的只能學這科。你可以去觀察大自然、或是你想要留在教室裡面畫畫。或者你對數學文科有興趣,你就去做自己的事情,就是大家不必侷限在一個單科裡面學習。」從學生的回答裡,我發現學生對未來的教育樣貌是有想像的!

第二個案例是,我請學生選擇一幅名畫及其介紹短文,進行理解後重新下標題的活動,再讓同學推論此新標題之所指。維拉斯貴茲的「宮女」獲得同學青睞。該介紹短文用極少的篇幅介紹「宮女」裡的「觀看」與「空間」的關係,是一個極需要讀者專注於文圖連結相互對照的案例,然而圖片卻是那麼的小。如果按照過往教學經驗,老師要耗費唇舌去說明畫裡玄機,然而學生卻在極短的自學時間裡,自行掌握了相關概念,並重新下標為「空間的轉換」。

下標的324班楊惠淳同學是這樣觀察的:「畫中的人都在看前面,但是答案卻是在畫中的鏡子裡,然而畫家在畫那幅畫,其實他就是在畫我們正在所看的這幅。」

至於答對的組別代表324班朱媁嬣同學,她是這樣解釋的:「它一開始有說裡面有很多方形的框框,還有鏡子跟門,及鏡子中的國王和皇后。作家把自己畫在裡面,但其實他可能是在看這幅畫的作者,就會有一種畫中和現實空間在轉換的感覺。」

從以上兩個案例及其他同學的學習表現,以及閱讀時沈靜、表達時活潑的課堂風景,回扣美感讀報計畫所期望的目標:「安妮她們對於微小平凡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對生命懷抱的熱誠,正是我們對這份報紙的期待:愛、美、勇氣、熱情、好奇心、求知心、探索力與創造力」,我相信這個讀報課堂確有幫助學生找到微妙的好奇起點。

學習是一連串的好奇與探索。未來的學校教育應該轉向不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學會」相同的教材、得到一致的答案。相反的,在多元的教材裡,每一位學生都在學習的歷程中學會彼此欣賞,允許好奇與摸索,用更長的時間去看待教育的成效,而不急於在分數/對錯中定錨人生。所以,在這之前,我覺得不管是教育者或是受教育者,大家最需要的是「勇氣」來面對教育改革!所以如果我要在〈The Anne Times《安妮新聞》策劃緣由〉一文裡找出我覺得最重要、最有共鳴的關鍵字,那一定就是「勇氣」!

余秀蘭
臺南市立復興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臺南市立復興國民中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